孔子世家全文原文-孔子世家全文原文及英文翻译
《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lǚ ),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zha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这一段其实感觉很突兀,严重怀疑是后人加的,但是这段也很重要,因为直接交代了孔子的身世,后人也就往上推,直接推导出孔子是商人的后代,如果这个是后世的人加的,那就很有问题了。这里明确交代,孔子17岁,孟釐子和他的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牵引出孔子不平凡的祖先,那么孟釐子又是什么人呢?
孟釐(li)子,鲁国孟孙氏第8代宗主,名貜(jue),世称仲孙貜,谥号僖,与泉丘人之女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卒,百度一下大概就这么多资料。
这个孟釐子怎么会知道孔子是正考父的后人?按照家谱正考父是孔子7世祖,就算孟釐子岁数大,还能记得人家六代以上的祖先的事,也是不简单,圣人的后代那就一定很厉害?往前推我们谁还没有个牛逼的祖先?所以这一段我总是认为一定是后代哪些吹捧孔子的人加的,就是让一个很有名的人之口来烘托所说之人不一般,古代人在用,现代在很多人也在用这个套路!
虽然这段话真假难辨,但是却留下了一段名言,就是标红字的那一段,‘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是说正考父这个人非常的谦逊,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每次新君主上位都要封赏他,一次比一次官大,但是正考父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谦逊,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而且下班回家都是顺着墙根走,,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吃饭也是喝粥非常的简朴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并且把这他的这个行为都铸到鼎上,流传后世。越是这样我就越觉着不靠谱,我总觉着这不是人干的事,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呢?
我们先想一下当时的场景,作为三朝元老那岁数很大了,第一次被封赏年纪还不大,所以是正常弯腰,一命而偻,第二次岁数大一点,可能驼背了所以再命而伛,第三次老的都走不动了只好趴着谢礼了,三命而俯。这样解释是不是很合理?循墻而走,就是走不动了,只能扶着墙走,亦莫敢余侮,没有人敢欺负他,先不说正考父官有多大,就是放到现在你敢去骂扶墙的老头吗?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这个更好理解了,老的牙都没了只能喝粥了。
说完孟釐子我们说说季武子。
季武子,春秋时鲁国正卿,前568-前535年执政。姬姓,季氏,名宿 ,谥武,史称“季武子”。季武子不顾叔孙氏的反对,立公子裯(dāo,chóu)为鲁君,是为鲁昭公。昭公五年,罢中军,而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於公,国民不复属於公,公室弥益卑矣”。自此,季孙氏专权,三桓日益强大而鲁国公室日益弱小。
从庆父开始的三桓,到季武子这里基本就独揽大权了,鲁国国军基本就是摆设,孟釐子在前518年卒,季武子在前535卒,两个人不是一年死的,所以上一段就有问题, 原文: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如果不细心就会以为两个人同时死的,实际情况是,季武子死后17年后孟釐子才死,孔子生于前551年,17岁正好是前535年,所以就可以推算出,孟懿子说了这段话后又过了17年才死,是不是很奇怪?
所以这段话前后都不连贯,肯定有人加东西了,也许你说是不是太史公弄错了?我认为不会,司马迁是文学大家,会写一篇不通顺的传记吗?当然不会,如果不是司马迁有意为之,那就是后世要不删减了,要不增加了,所以才显得如此奇怪,所以不要读死书,死读书!
中间孟懿子说的这段话是哪里的?其实最早出处来源于《左传》,原文如下:
《昭公·昭公七年》: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幹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十一月,季武子卒。
上一段提到一个人臧孙纥(臧武仲),他对孔子是一顿猛夸!所以孔子投桃报李,在论语里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其实孔子对孟懿子也是感恩的,在《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中孔子就有态度,为孟懿子遮丑原文如下: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贡曰:“子所问何哉?”子路曰:“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杖,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翻译:
子路学礼有一次,子路向孔夫子请教说:「鲁国的一位大夫,在父母周年祭的时候,还拿着哭丧棒,这样做合于礼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啊。」子路听后,不以为然,对子贡说:「我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原来夫子也有不懂得的道理啊。」子贡听后,问:「您请问夫子的是什麽问题呢?」子路于是将与夫子的对答告诉了子贡,子贡听了,说:「好,您在这稍等,待我替您去问一下吧。」于是,子贡快步到孔子面前,向孔子请问道:「如果在周年祭的时候,还拿着哭丧棒,这样做合于礼吗?」孔子回答:「不合于礼。」子贡告退后,告诉子路,并对子路说:「您说夫子不知道麽?其实夫子真是无所不知啊,只是您问得不合礼罢了。依礼的规定:住在这个国家,便不可非议这个国家的大夫。
总结一下:我们不神话孔子,也不诋毁孔子,客观来看这一段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解决了孔子出身问题,第二个是问孔子后来成为圣人做了铺垫,接下来又是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