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论佛骨表的故事;韩愈佛骨事件译文
陕西扶风有一座佛塔,叫法门寺。佛塔下面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下玄宫,里面埋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一根释迦牟尼的手指骨头,叫做佛指舍利。一千年前,这根佛指舍利就像是被下了诅咒一样,“害死”了两位唐朝皇帝,也差点害死了“施咒者”本人——韩愈。
故事还要从1981说起,那年的8月份,陕西扶风地区已经连连绵绵的下了好多天的连阴雨,对于砖土结构建筑来说,这种连阴雨很容易侵蚀墙面和地基,造成建筑物坍塌,而扶风县西北九公里处的法门镇上就有一座砖土结构的千年古塔——法门寺。
8月24日这天,在风雨交加中,法门寺古塔墙体轰然开裂,霎时间,砖石、尘土纷纷掉落,木屑和经书在风雨中四散飞扬,撒满了大街小巷。
修复前的法门寺残塔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动乱,百废待举,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当时的文物和宗教部门也仅仅是对坍塌的法门寺进行抢救性的清理,真正修复法门寺宝塔是五年以后的事情了。
1986年5月,文物部门成立专题小组,着手修复法门寺。
这次修复是彻底性的重修,要把残留的塔体全部拆除,按照原来的规模和样式在原地基上重新修建一座宝塔。
因为要保护残留的文物,所以拆除残塔的工作进行的比较缓慢,一直到年底才把塔身清理干净,露出塔基。这个时候,陕西扶风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工作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大雪覆盖了整个扶风地面的时候,法门寺塔基中央直径为10多米的地面上竟然存不住雪,雪花落到上面立即就会化成水。
有经验的文物专家立即意识到,这座塔基下面应该有足够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跟一个保温棚一样,里面空气的温度高于地面温度,才导致落在上面的雪花融化。
这时候,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开始在工作队中蔓延。
据说,法门寺宝塔下面建有地下玄宫,里面埋藏着大唐的宝藏。
两个月后,文物工作者用洛阳铲从地表插向塔基深处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铲尖撞上了坚硬的物质,再也打不下去。他们试了好几次,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考古队分析,洛阳铲撞到的应该是一块石板,根据声音判断,石板下面应该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他们赶快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主持法门寺重建工作的领导,领导经过和考古队商量了之后,决定于农历的三月初六这天打开石板一观究竟,这一天也是法门寺古会的日子。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当考古工作队掀开石板的一角的时候,他们被下面的景象惊呆了。
传说是真的!
古塔下面真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地宫!
地宫里目光所及之处堆满了各种宝物,层层叠叠,没有丝毫空隙。整座地宫珠光宝气,金光闪闪,让人惊叹不已。
考古队不是盗墓贼,发掘地宫不能直接打开石板从顶部进去。这块石板只是地宫的藻井,从这下去不但了解不到地宫的全貌,还会对地宫的完整性造成破坏。
所谓“藻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花板的一种。古建筑的顶端往往呈穹庐状,也就是中间高,四周低,天花板有一定的坡度。从上面看,就像一个坟丘一样,这就叫藻井。
敦煌藻井
考古人员判断,这座地宫应该有大门。
经过一天的钻探,考古队在塔基的正南方找到了通往地宫大门的阶梯。阶梯上铺满了唐代的铜钱,从上到下共有20级。阶梯的尽头是一片狭小的平台,平台后面有几块巨石挡住了去路。
考古队用吊车把巨石挪走之后,一扇漆黑的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门楣上刻有朱雀浮雕,这只朱雀双翅张开,尾巴高扬,双足呈舞蹈状,形象极为传神。门上的大锁已经锈迹斑斑,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门锁应该没有动过。
这个消息让大家兴奋不已。
而后考古人员用机械方法小心翼翼的打开门锁,然后推开这扇已经关闭了千年的大门。随着大门的缓缓开启,大唐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金碧辉煌的地宫完整的呈现在考古队眼前。
法门寺地宫里埋藏了无数宝藏,金银器、瓷器、琉璃器、丝织品、佛像、佛经琳琅满目,而最为贵重的则是一节佛骨舍利,据说是由释迦牟尼的一根手指化成。
这根佛骨舍利长3.9厘米左右,通体呈乳黄色,上面有裂纹和霉点,经现代科学方法鉴定,确为骨质。
法门寺出土佛骨舍利
唐朝佛教昌盛,这根释迦牟尼的佛骨在大唐被奉为神物。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唐僖宗八位皇帝迎送过这枚佛骨。每次迎送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皇帝的像个追星的孩子,满朝的文武大臣不管你信不信佛都得陪着做戏。规格之高,声势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这种时候,就算大臣有不同的意见,也都得憋着,很少有人唱反调,因为打搅皇帝的兴致后果往往很严重。
但是,任何时候都有不怕死的愣头青,比如我们在读书时就非常熟悉的韩愈同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为了祈求大唐风调雨顺和自己长寿安康,唐宪宗派宦官杜英琦带领三十名宫女,捧着香花到法门寺迎佛骨。进了长安之后,唐宪宗举行了一个规模浩大的迎接仪式。
这枚佛指舍利先是在皇宫里供养三日,然后到长安城各大寺院轮流供养。京城之内都震动了,王公大臣各界名流都趋之若鹜,奔走施舍,唯恐落后,很多人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自残肢体请求供养佛骨。
对这些脑can粉的行为,韩愈实在是看不惯,于是他写了一篇奏疏,建议唐宪宗停止供养佛骨的行为,这就是历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很著名的《论佛骨表》。
喜欢古文的朋友应该有所了解,韩愈的文章以雄辩著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师说》和《马说》,在这两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韩愈的思辩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论佛骨表》中,韩愈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说服唐宪宗不要供养佛骨。在文章中他通过列举古代帝王的实例来证明,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那些国祚绵长的朝代和长寿的君王都跟佛一点关系没有;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迷信佛教带来的影响不是王朝短命就是君主短寿。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皇帝,但是下场却很悲惨,后来因为侯景之乱被饿死在台城。
看来,迷信佛教并不是什么好事。
说完自己的论证之后,韩愈开始拿唐宪宗本人说事。
他先拍一通唐宪宗的马屁,说唐宪宗是如何英明神武,不应该犯这种小错误,然后又把孔子搬出来说应该“敬鬼神而远之”。
拍完马屁之后,韩愈开始对佛祖进行人身攻击。
他说佛祖这个家伙本来只是个外国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并且他已经死了,一根骨头只是个肮脏污秽的东西,不宜在宫中展览。
最后他说,既然我都说了这种对佛祖不敬的话了,如果佛祖有灵,就会降灾祸给我。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降灾祸给我,说明佛祖不灵。
韩愈画像
这篇《论佛骨表》让韩愈捅了大篓子,因为他没有搞明白,唐宪宗也是脑can粉。另外,韩愈的前半部分论证也有问题,他说那些君主因为信佛导致王朝短命和君主短寿,在唐宪宗看来,这几乎跟诅咒差不多。
史料记载,唐宪宗看完这篇奏疏之后,气得暴跳如雷,打算杀掉韩愈。宰相裴度求情说韩愈这是上书劝谏,虽然说的不对,但是不能判他死罪。如果韩愈因言获罪,后面就没有人敢上书言事了。
在裴度等大臣的求情之下,唐宪宗决定把韩愈贬官到潮州做刺史,打发出朝廷,有多远滚多远。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韩愈《早春》
韩愈被贬出长安的时候,正是元和十四年的正月间,当时天气还非常寒冷,陕西一带下着漫天大雪。韩愈骑着马离开长安,奔向八千里之外的潮州,当时他的侄孙韩湘为他送行。道路漫漫,不知道要走到几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遮挡了视线,前面的景物变得模模糊糊,一如韩愈自己的仕途。
走到蓝田县的时候,面对苍茫的秦岭,韩愈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之中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在诗中,韩愈认为自己上书是为了给朝廷除去弊政,自己这把老骨头没有什么好怜惜的,所以他不但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事,相反还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迈气概。但是,他又悲伤的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可能完蛋了,有可能再也回不了长安,说不定自己就客死异乡了。
韩愈到达潮州之后,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算为百姓做点好事。
刚到潮州时,他了解到郡西区域的老百姓普遍很贫困,于是就去搞调查研究。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这边湖里面有大鳄鱼,好几丈长,把老百姓的牲口都吃光了,所以老百姓才贫困。如果用现在扶贫政策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致贫原因应该是因自然灾害致贫。
韩愈在湖边住了几天,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出一个用我们现在的话叫很骚的扶贫方案。
他命令手下准备一头猪和一只羊,投入湖中,同时在湖边读了一篇自己写的祝词,在这里我们把他这篇祝词称作战书或者威胁信好像更合适一些。
在祝词中,韩愈表示自己受命于天子,治理一方百姓,相当于这个地区的老大,你一群鳄鱼竟然想跟我争老大的位子?我给你们三到七天的时间,统统给我滚出潮州,否则我将召集身强力壮的民夫,带着强弓和毒箭,把你们一网打尽。
读完祝词的当天傍晚,湖里刮起了强风,湖面上电闪雷鸣。几天之后,大湖完全干涸,湖水转移到西边六十里的地方,从此这里再也没有鳄鱼之患。
这是《旧唐书.韩愈传》里面的记载,每当看到这里,我都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不知道到底是鳄鱼听懂了韩愈的话,还是某一方神圣施了法术,反正当地的鳄患就这样神神秘秘的解决了,当地的老百姓也就糊里糊涂的脱贫了。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韩愈在潮州安顿下来之后,给唐宪宗上了一篇思想汇报。在汇报中,他给唐宪宗道歉说自己人事不通,不太会说话。当时那篇文章,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后又狂拍一通马屁,把唐宪宗夸成了一代英主。
唐宪宗也不是糊涂蛋,当时他看到韩愈的那篇《论佛骨表》的时候,正在气头上,才治了韩愈的罪。后来唐宪宗自己也有所悔悟,但人是自己贬的,自己不好意思再无缘无故的把他召回来。韩愈的这篇思想汇报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他拿着那篇上书对身边的大臣说:“韩愈的论佛骨表虽然有点不恰当,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我当时之所以生气,只是因为他的某些语句有点过激了而已。”
说完,他看众大臣的表现。很明显,唐宪宗这是投石问路,想重新启用韩愈。
但是,韩愈的耿直不仅仅得罪过皇上,也得罪过其他大臣。宰相皇甫镈说韩愈太狂妄自大,把他转移到另一处地方做刺史就可以了,于是唐宪宗把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袁州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虽然离中原还是很远,但是终究要比蛮荒之地的潮州好多了。
看来,唐宪宗原谅了韩愈。但是,韩愈的那篇《论佛骨表》却没有“原谅”唐宪宗。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到元和十五年,唐宪宗就死了。怕什么来什么,唐宪宗认为韩愈文章中的某些言论有点像诅咒,不幸的是,韩愈的“诅咒”应验了,或者说一语成谶。
当然,唐宪宗的死因肯定不是因为韩愈的“诅咒”,而是死于,或者说是直接原因是死于,而间接原因则是他服用丹药。
法门寺出土鎏金铜浮屠
唐宪宗晚年为了延年益寿,经常服用丹药。丹药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皇帝的非正常死亡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丹药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铅、汞等重金属,长期服用这些丹药,重金属就会在人体内沉积,对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皇帝服用丹药呢?
据说丹药性燥,服用之后会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精神亢奋,造成一种精神焕发的假象。这就像是兴奋剂一样,短期内很有效,但是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就是这种短期的精神亢奋让很多皇帝和高官名流对丹药欲罢不能,最终害了自己。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晚年就经常服用丹药,丹药的副作用让他变得脾气很暴躁,喜怒无常,经常毫无征兆的情绪爆发,对身边的宦官进行打骂,甚至是处死。在这样一个皇帝旁边当差,大明宫的太监们都很没有安全感。
元和十五年的正月,在一个狰狞的夜晚,宦官陈弘志杀死了唐宪宗,距离韩愈上《论佛骨表》刚好一年。
法门寺出土鎏金银捧真身菩萨
中晚唐时期,宦官拥立皇帝几乎成了常规操作,杀死皇帝也几乎是大概率事件。史料明确记载的被太监的皇帝除了唐宪宗外,还有唐宪宗的孙子唐敬宗。另外唐宪宗的父亲唐顺宗也死的不明不白,据说是被宦官俱文珍。
元和十五年,韩愈被调回长安,从此之后仕途就很平稳了,直到长庆四年去世,韩愈一直在朝廷做官,再也没有出过京城。
对于韩愈的死,坊间还有一些不太光彩的传闻。
据《清异录》记载,韩愈晚年“颇亲脂粉”,养了很多小妾,但毕竟年龄大了,他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为了保持状态,他开始服用硫磺。但是有人告诉他,硫磺药性太燥,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建议他让鸡吃硫磺,他再吃鸡,以消减硫磺的药性。
韩愈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用硫磺拌粥,喂公鸡,养够一千天,民间偏方中把这种公鸡叫做“火灵库”。韩愈一天吃一只这种“火灵库”,短期内很有效,但是长期吃下去还是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当然,这个记载并非完全瞎编乱造,有白居易的诗为证。在白居易的那个时代,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几个诗人之中,白居易应该是最长寿的。晚年的白居易回忆起与他同时代的那几个已经去世的朋友,做了一首诗叫《思旧》。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摘自白居易《思旧》
诗中的退之就是韩愈,韩愈字退之。白居易的这首诗可信程很高,因为当时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很不错。韩愈任兵部侍郎的时候,一天雨后,他邀请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和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同游曲江。白居易因为路上太泥泞没有去成,被放了鸽子的韩愈还写了一首诗寄给白居易发了一通牢骚。
漠漠轻阴向阳开,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韩愈和唐宪宗这对欢喜冤家直接或间接的统统死于服用不该服用的“兴奋剂”,这是命运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从白居易的那首《思旧》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服用丹药几乎成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只有白居易自己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既不服用丹药,也不醉心于权利争夺。他自我边缘化,主动请求调到洛阳做闲官。
在洛阳,他每天就赏赏牡丹,到龙门游玩,在伊河上泛泛舟,约三五好友一起饮酒唱诗,修身养性,最终活到了七十五岁,在当时的那种医疗和营养条件下,已经算是高寿了。
不知道是不是唐宪宗的死对后面的几位皇帝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他后面的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再也没有供养过那枚佛骨。唐武宗时期,他还大力灭佛,打算销毁那枚佛指舍利。据说当时法门寺的主持用玉石伪造了几枚“佛指舍利”,打算以假乱真,以免真佛骨被销毁,最终使真佛骨得以保全。
唐懿宗是唐朝的倒数第三位皇帝,是公认的比较昏庸的君主。他整天只知道游宴作乐,国家大事这种小事从来不放在心上。当时的大唐已经风雨飘摇,丝毫看不到中兴的希望。
法门寺出土鎏金银龟盒
咸通十四年(873年)春三月,唐懿宗李漼派使者去法门寺迎佛指舍利。很多大臣都劝谏表示反对,甚至有人拿出唐宪宗迎佛骨第二年就去世的例子对他进行警醒。但唐懿宗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史书记载,唐懿宗这次迎佛骨是史上最豪华的一次。
为了给迎佛骨造势,唐懿宗下令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宝帐、香亭、幡花、伞盖,饰以金玉珠宝。自京城到法门寺三百多里的道路上,车马昼夜不绝。
佛骨进了长安城之后,唐懿宗举行了一个盛况空前的迎接仪式,直接用禁军做仪仗队,鼓乐队、香烛队绵延数十里。唐懿宗登上安福门,对着佛骨顶礼膜拜,涕泗横流。佛骨先是被放在皇宫里供养三日,然后送到长安各大寺院进行轮流供养。
不幸的是,韩愈的“诅咒”再一次应验,仅仅四个月之后,唐懿宗一命呜呼,也算圆了他“生得见之,死亦无恨”的梦了。
唐懿宗死的时候,佛骨还没有被送回法门寺,也就是说他有命迎接,没命送回了。
唐懿宗死后,年仅12岁的李儇继位,是为唐僖宗。
在大臣们看来,这枚佛指舍利实在是不祥之物,谁迎谁死,留在长安指不定还会做啥妖呢,还是赶快送回法门寺比较好。
唐僖宗把佛骨送回法门寺的同时,还送去了深藏于皇宫大内的众多珍奇异宝,把他们一同放进法门寺的地宫之内,然后锁上地宫大门,外面用巨石封死,这枚佛骨连同金银珠玉一起被永远埋藏于地下。
三十五年后,大唐帝国灰飞烟灭,埋藏在法门寺地宫里的唐朝宫廷瑰宝有幸躲过了一次次的兵火洗劫。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千年后地宫大门被重新打开,那枚被视为不详的佛指舍利和大量的珍奇宝物带着大唐的气息再次重现人间,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