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办乡土文化论坛 专家倡民众参与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重庆首办乡土文化论坛 专家倡民众参与

中新网重庆1月18日电 (钟旖)故乡远去,乡愁渐浓。18日,首届重庆“爱故乡”论坛在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研究人士齐聚山城,就寻根乡土、保护乡村文明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爱故乡”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提出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倡导推行地方本土经验,保育传统文化,关爱与“故土”结缘的父老乡亲,推动城市社区中的知识文化资源重新认识乡土,发现乡土之美。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主人刘映升是名74岁的退休教师,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在陈列馆中,老人用30年时间搜集来的上千件农具琳琅满目引得专家学者纷纷点赞。

“都是已经退出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刘映升说,为了让器物生动起来,他还为器物自编了一千余首乡土诗歌。以竹篮为例,“编竹子菜篮花篮,采山珍粗茶相伴”形象地描述出竹篮的实用性。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当我看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耕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远时,我就决定要把这些农耕器具保留下来。”刘映升告诉记者,“老物价的价值不在于金钱多少,而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文明。传承、唤起乡愁是办馆初衷。”

“蓑衣、木床、纺织品等器具我小时候都见过,长大后发现这些东西消失得很快。”行走在腊梅飘香的陈列馆内,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闵杰告诉记者,突然间看到乡村老物件,就像阔别许久又重逢的老朋友。它们为什么会消失?或许将是自己日后要思考的方向。

“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仅存270万个。10年时间平均每天有近250个自然村消失。与此同时,乡村文明也在逐渐式微。”常年致力于古村落研究的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表示。

张孝德说,当文明以城市化、工业化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大势时,需要找到属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定位坐标。“中国的城镇化,应倡导‘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城乡二元文明共生的有根的城镇化。”

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称,当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正通过“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等方式,多途径地为乡愁提供一个“发酵空间”,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乡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