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书籍(中国法律书籍)
目前6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求知前行的路很漫长
而阅读好书却是一条捷径
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
在此推荐八本法律书籍充实你的生活
01 《刑法的私塾》
-
作者简介
-
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兼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案例式的问答学习到许多疑难案件的处理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学说,在知识的碰撞中我们对刑法又会有新的理解。
02 《洞穴奇案》
结论只有那么几种,可是为了得出结论而做出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生存,大家约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一个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提议人,结果恰好自己被抽中。获救后,这四人以罪被起诉……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
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
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
十四篇判决书,十四种观点的碰撞,篇篇精彩,深入浅出,读者可一边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一边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养。
而且全文并不长,用一个闲暇的下午读完不在话下,实体书非常轻薄,比巴掌大不了多少。
03 《论犯罪与刑罚》
-
作者简介
-
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著名刑法学家。他的主张对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走上刑法改革的道路起了促进作用。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对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出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倡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
“《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请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伏尔泰
04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每代人都应首先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必须知道自己理性的限度,“儿孙自有儿孙的福”。那种“为万世修太平”的理想隐含了一种权力意志,隐含了对他人、对后代选择权的剥夺。
-
作者简介
-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生于1955年。少年从军,又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法学院。1984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任教。《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法律与文学》等独著,《法理学问题》、《无需法律的秩序》等译著以及论文、书评百余篇。
该书于2000年出版,时隔十一年又进行再版。其中集中关注和讨论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展现的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学术的关注甚至变得更为急迫了。这本曾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的书,因为不合时宜,才没过时,甚或更有针对性了。
05
《漫长的诉讼:环境污染、白血病儿童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本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真实案例,两家公司的化工厂随意堆放化学废料,污染了波士顿附近一个村镇的水源,饮用该水源的居民(尤其是幼儿)纷纷得白血病死去。真相在多年后才被发现,一个年轻的律师代表这些受害家庭提起诉讼,历经八年,终于胜诉。
作者乔纳森·哈尔曾多次获得文学类和报道类奖项,包括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奖,现为《纽约时报杂志》和《纽约客》撰稿。他耗时8年,调查研究写成《漫长的诉讼》,书中材料来自作者八年的跟踪、记录和采访,以及50000多页的书面证词和庭审记录。该事件真实,情节曲折动人,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司法的意义、个体的权益、正义的实践与代价。
该书在1995年出版后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并最终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虚构类)和美国律师协会最高奖银锤奖,该书还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五十多所知名大学的法学院列为必读图书。
06 《法律的经济分析》
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其代价。
-
作者简介
-
理查德·波斯纳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官、法学家、法律经济学家和法律哲学家之一。先后以第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系和哈佛法学院。曾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手、政府律师。联邦司法部副部长助理等职。1981年出任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讼院至今(1993-2000年任首席法官),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
《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法律经济学领域最为杰出和全面的著作。波斯纳运用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价格理论等学说对美国的法律理论、宪法、财产权法、国际贸易法、法律程序规则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向导和成果总结,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法律经济学领域中最为杰出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该书特别还谈到了法律经济分析对于中国法学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影响。
该书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而且是我们学习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解决中国法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财经院校的法学院学生,阅读该书不失为一个学习法律经济学的一种途径。
07 《法学论文写作》
-
作者简介
-
何海波,1971年生,浙江天台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旁及宪法和法理。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数部,主要有《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基础》、《实质法治》、《行政诉讼法》。北大读书期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做兼职编辑。毕业以后,曾留学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访学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现任《清华法学》杂志副主编。
法学论文写作,有普遍的规范和共通的方法。本书作者在英国读书写论文时,曾在名师指导下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做过编辑,对于论文写作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分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件、行文、七个部分,每部分从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入手,用通俗易懂且轻松有趣的语言,用详实的例子,细致讲解了法学论文的写作。本书对于法学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8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
作者简介
-
任东来(1961-2013),教授,江苏宜兴人。1982年、1985年和1988年先后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得历史学学士、国际关系法学硕士和世界史博士学位,是国内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等。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本书的附录部分还收录了《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内容,非常值得一读。
• End •
来源丨中财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