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历史意义—脱贫历史意义有哪些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脱贫历史意义—脱贫历史意义有哪些

近段时间,由于头部主播李佳琪带货花西子眉笔“翻车”事件的影响,不少物美价廉的国货品牌乘势而为,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这波“商战”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少社会情绪方面的变化。

其中,79元一支的眉笔到底贵不贵,不仅直观展示了年入亿万的头部主播和普通网友消费者间的价值观念上的“鸿沟”。

李佳琪的那一句反问,更加触动了无数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拼命养家糊口的无数真实劳动者心头的一块焦虑:

如果我们连79元的眉笔都舍不得买,难道我们真的是穷人?我们难道真的是现代社会的最底层?

脱贫历史意义—脱贫历史意义有哪些

这层焦虑是无法回避的。

因为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之一,就是避免成为群体的最弱者。

就像羊群中最弱者的结果,一般都是成为狼嘴里的肉一样,在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中,人群中的最弱者,也往往会成为最先被“淘汰”掉的那部分。

进而,为了缓解这个焦虑,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贫困这个问题。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确定我们到底穷不穷?

首先,是绝对贫困的标准问题。

2021年,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这个里面的几个数据,需要拓展一下背景知识。

1.国际上,贫困有三个收入标准,即1.9美元/天(极低标准)、3.2美元/天(中标准)、5.5美元/天(高标准)。

2.贫困人口的收入标准是国际元(美元)相当各国货币购买力平价核算,而不是简单按汇率计算。也就是说,算不算贫困人口,要看这个人每天的收入是否能够买到在美国价值1.9美元的东西。

这个购买力平价的算法其实还算是比较合理的,否则在一些国家,特别是较为混乱和落后的国家,老百姓每天能有成百上千亿本国货币的工资收入,即使算上官方汇率,账面上也是很富有的,但拿去和物价一比较,事实上却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而如果按世界银行2011年测量的购买力平价,1美元相当3.506人民币,1.9美元/天的贫困标准约相当于2431元人民币/年。

如果按2017年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测量结果,1美元相当4.184人民币,1.9美元/天的贫困标准约相当于2901.6元人民币/年。

注意,这里的单位是人民币/年。

意思就是,在2017年,在中国只要一个人的年收入达到了2902元,这个人在联合国通用的标准下,就不能称之为贫困人口了。

就算按照高标准的5.5美元/天的贫困标准,折合8399.38元人民币/年,只要收入达到这个数字,就完全不能称之为贫困人口了。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从绝对贫困的角度来说,真的除了极特殊情况下的突然返贫外,绝大多数中国人肯定是已经不能算是贫困了。

但是,既然站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我们都已经不是贫困了,那为什么我们却依然还感觉到自己并不富裕呢?

很简单,因为贫困也是种主观体验,也有相对性。

其次,相对贫困的标准问题。

虽然从相对公认和比较合理的绝对贫困标准上说,我们都不是贫困人口。

但是,贫困和因贫困而产生的负面体验和情绪,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我们并不能从自己收入比非洲部落的一些人更高而感受到多少满足感,相反却会从自己收入比邻居低一百而感觉不适。

能够不以别人的理解和评价,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是需要莫大的修养和定力的。

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就只有颜回能够让孔子认可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同样的收入,在不同的环境下,带来的生活质量、产生的情绪效果,其实也是很不同的。

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如果没有祖上留下的房产,别说年收入三千,就算月入三千,也别说生活质量了,真是可以说寸步难行。

但在四五线小县城,或是更广泛的乡镇、农村,或是网上著名的低物价的东三省,一年三几千块也可以有鱼有肉、有滋有味的生活了。

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收入,体验感也会因人而异。

假如两个人一个月都是收入三千块,但一个人每月要还两千房贷(或是花两千治疗慢性疾病),一个人却没有任何额外负担,只用拿来消费。那这两个人对于自身贫困程度的感受,很明显也是天壤之别的。

如果只看个人的主观体验,那的确,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贫困”的。

特别是在现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自媒体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交往圈里,别人有滋有味的生活,而与自己鸡飞狗跳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相对贫困”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家都明白,这个相对贫困既然是主观体验,那么标准自然是没有确定的金额的,但用这么一句话大概可以形容:

只要我能比我“朋友圈”里的人过的好那么一点点就行了。

如果明白这层心理,我们就会发现,“相对”贫困几乎会必然永久存在。

因为,每个人都比身边的人过的好一点,从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中,更加不可能。

因为只要人的收入还存在差别,那就必然会有人比别人收入更低一些,进而,就会因为感觉自己生活不如别人而感到贫困。

并且,由于人交际圈子的有限性,以及羡慕强者的心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只会和自己差不多或是比自己强一些的人打交道,比自己差太多的,一般不会进入自己的朋友圈子。

进而,人们在自己的交往圈子里感受到自己比人“差”一些就更加在所难免。

那么,难道“相对贫困”就只是一个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吗?

只要大家的收入都一模一样了,那就不会有感觉自己比别人差了,那就不会再有“贫困”感了。

真的如此吗?

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还是上面提到的例子,哪怕完全同样的收入,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的体验感也是不同的。

一个喜欢吃米其林餐厅的人,和一个喜欢吃夜市路边摊小吃的人,从同样的收入中,得到的满足感是不同的。

第二个问题,既然给人们带来不舒适感的“相对贫困”必然会存在,那么我们拼命去消灭“绝对贫困”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造成人们不良感受的“相对贫困”无法消除,把收入最低的那些人的年收入提高到区区3000元,真的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吗?

其实真的有,而且意义非凡。

消除绝对贫困,其实正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而且必然的一步。

曾经,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只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却“占有”了几乎全部生产资料,而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却“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本家的阻碍,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也自然不可避免,而最终的结果则必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种理论,不得不说,在一开始,的确是十分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的,资本家贪得无厌,工人无产阶级被剥削压榨到极限,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但是,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资本家、资产阶级也不会坐等灭亡。

随着苏联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政权真的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开始自我改变、自我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幅增强政府的行政权力,通过提高向资本家的税收,进而保障底层劳动者的收入,提升社会福利,缓解阶级矛盾。

最厉害的时候,据说,苏联国力最强的时候,在美国的一些企业所得税甚至达到了90%。绝大多数的企业利润被政府收走,补贴到底层民众也能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中。

资本家自然不是心甘情愿,但在可能导致他们一无所有甚至丧命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前,多掏点钱保命还是相对划算的。

有意思的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不仅给了无产阶级指导,也给了资产阶级指导。

资产阶级在理解了阶级斗争理论后,十分“聪明”的意识到,他们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固然不可调和,但他们可以在无产阶级中“培植”“拉拢”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其实也不是单纯以所谓的收入界定,而是在现代社会中少量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原本,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起都在受着资产阶级的剥削,理论上时间一长,在资产阶级的垄断竞争下,中产阶级也一定会失去自己那些少量生产资料,沦为彻底的无产阶级。

这个逻辑,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农村的富农中农慢慢沦为贫农雇农的现实中,经过充分的验证。

但资产阶级很精明的通过一些社会制度、经济制度营造了一个“假象”。那就是,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体部分,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资产阶级(上等人)的一员。

举例来说,美国的股市里,可以说美国全国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人,甚至最底层的人,都可以用不多的钱,拥有某个大型公司的股权,成为它事实上的股东。

资本家和普通劳动者的界限被这微薄的股权而模糊了。

并且,借着几次技术革命的春风,的确也出现了中产阶级突然跃升为“新贵阶层”的情况(例如李佳琪)。

资产阶级的“故事”就更加有说服力了。

所以,马克思没有预见到的情况,也是被很多当代人“误解”马克思的理论不符合现实的原因,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培植”“拉拢”中产阶级,反过来把革命性最强的无产阶级制造成了“绝对少数”

本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力量所在,就是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进而形成了压倒性力量。

但是现在,无产阶级反而成了少数,资产阶级不就暂时安全了吗?

理解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绝对不可能去尝试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

因为这个“绝对贫困”的无产阶级,是资本家用来“威慑”和“安抚”中产阶级,进而维持自己统治的绝佳工具。

说“威慑”,是说资本家在警告中产阶级,如果不按照他们指定的现有经济制度好好工作,为他们创造价值,就会坠入“绝对贫困”。

说“安抚”,是说资本家让中产阶级“看”着“绝对贫困”的无产阶级,进而产生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和幸福感,进而满足现状,失去革命改变现实的动力。

可以试想,如果处于“绝对贫困”的无产阶级没有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那就是,中产阶级虽然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但依然成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会因为自己和资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而成为新的“相对无产阶级”,产生出改变现实的革命愿望。

直白一点的形容就是,原本资产阶级“忽悠”着中产阶级两个人一起“对抗”(鄙视和压迫)无产阶级。

但现在共同敌人没有了,就剩下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俩人了,那他们之间自然而然就成了对立的关系。

而这时,资产阶级就又因为他们比中产阶级少太多,而是绝对少数,进而又再次面对被革命推翻的危险。

但是,相对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消灭“绝对贫困”就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资本家的利益,资本家要活下去、活得好才行。而资本家要活的好,必然要有供他们剥削的对象。

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是为了消灭阶级,为了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代社会中,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具有类似的分层:拥有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但人数极少的“有产”,拥有少量财富和生产资料、但人数最多的“中产”,以及财富极少处于“绝对贫困”、但人数也很少的“无产”。

为什么说“有产”,而不说“资产”?只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土地、矿产、特殊行业的经营权等)是国有和全社会所有,根本没有市场化,资产阶级掌握的生产资料,比例还不够高,达不到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的程度。

当社会主义国家中消灭了“绝对贫困”后,三方势力变成两方。

这时的斗争形势,其实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的。

社会主义国家中,本来就是要大家共同富裕的。

所以,接下来,占多数的“中产”把占少数的“有产”革命掉,大家都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中产”。

这是十分合理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其实,当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这样的实例了。

早几年,在国家还有相当贫困人口的时候,我们还在追求财富的积累时,我们对于社会上的有钱人是种什么样的态度?

羡慕、嫉妒、恨,但总体上,是一种仰望。

我们总觉得他们比我们有钱,就是某些地方比我们要强,他们的所作所为,哪怕看起来不合理,但都一定有其合理的地方。

但是,这几年呢?

当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追求财富总量去解决贫困问题时,我们的行为逻辑变化了吗?

我们对于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的富豪,似乎也没那么“宽容”和理解了。

只要你的言论和立场同广大老百姓(中产)的立场不一致了,你就一定会受到抨击。

曾经的“马云爸爸”,因为“福报论”被怼成了什么样子?

年入几十亿的李佳琪,如果在十年前,绝对不会有人会对他让粉丝反思自己有没有努力工作的话产生质疑,反而可能真的会好好自我反思。

但是在今天,对不起,你李佳琪虽然有钱,但在无数买不起79元眉笔的但占据总体优势的无数“中产”面前,你就还是弱者。

既然是弱者,就得有“弱”的样子。

好好立正,接受批评。

最后,总结几句。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名句。

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能像“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那样强大,我们就绝对不会对“贫困”产生焦虑。

即使我们的内心没有那么强大,但只要我们少一些无谓的比较,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幸福”很多的。

并且,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走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只要我们都真的躬身入局,努力作为,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能真的彻底摆脱“贫困”这个词。

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