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真实现状—中国经济实际情况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国内经济真实现状—中国经济实际情况

我们的经济运作总体模式,确实跟别的国家不太一样,姑且叫做国情。这个不一样的地方究竟该怎么评价,我是找不出答案,不管什么答案都带着个人主观,所以别人总会有不同意见,那么只好把情况都铺开来,看看大家能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国内经济真实现状—中国经济实际情况

从哪说起呢?好吧,比如说,你想在一个地方开工厂,估计占地多少亩,招多少工人,引进多少技术人才。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你需要一块地,要盖厂房嘛,这个地在谁手里呢?当地政府,并牵扯国土、规划、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手续跑完了,要交土地出让金,还要盖厂房买设备,钱不够!怎么办呢?跟银行借!银行是谁的呢?也是政府的,我们的银行,实际上兼具盈利的商业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政府部门的双重身份,所以不是你有偿还能力就一定借给你,还要看你的工厂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比如有没有污染啊?是不是高耗能啊等等。钱和土地都到位了,还缺人,一般的员工好招,你特别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从外地挖,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你的工厂在上海,我作为一个外地户口,跑到你厂子里打工,根据现行政策,5年内买不了房,买了也没有办法获得上海户口,孩子就上不了理想的学校,我这个所谓的专业人才,就会觉得特别憋屈,我在自己老家本来干的好好的呀,那上海索性不去了。这个问题,主要是各种政策导致的,政策谁发布的?还是政府。

这么看下来,你开厂子的三大要素,人、钱、地,全都在政府手里。所以我们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模式,是政府主导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细致,力度也很大,这是现状,也是接下来所有话题的大前提。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很多西方经典经济理论会失效,也没有办法完全用西方经济历史,来推导我们的未来经济走势,一切都没遇到过,这个时候就只能“摸石头过河”。对,虽然百十年前别人在河上已经修了一座桥,但我们没法走。

从上面这个例子看,企业似乎是在各方面都有求于政府的,政府才是大老板,然而大老板也有求助小员工的地方,那就是,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国防、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等等,做这些手里得有钱啊,钱从哪来呢?企业税收。我们的国家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税收,而其中企业税收占9成,个人税收是寥寥的,不足10%。企业税相对好收,税务稽查不是吃干饭的。可是税是收上来了,然后呢?

这时候产生了新的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怎么分配?有人觉得这还是个问题么?规定一下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不是这样,地方政府要发展地方经济,要用钱,中央政府要巩固国防、兴建高铁、开发特区,也要用钱,企业坐落在地方政府的一亩三分地上,收的钱要分一部分给中央,比例多少就需要商量,而不是很多人想的命令,这有点像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

1988年,中央给北京下了一个指标,北京的财政收入需要在1987年的基础上增加4%,这104%,中央北京五五分账,超出4%的,全归北京。广东的算法比这个简单,每年必须递增9%,超出9%的全归广东,超不出的部分全归中央。没办法,人家广东能赚钱啊。可是有能赚钱的分公司,就有不赚钱的分公司,全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还是要靠中央接济才能过日子,这就是转移支付。需要转移支付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另外还要顾及国防、外交以及全国性的大项支出,中央渐渐力不能支。在一段时间里,中央财政收入只有全国财政收入的30%,70%都留存地方,中央想干点什么,缺钱了还要看地方脸色,于是在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项重大的财税改革,这就是分税制,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存在的国税局和地税局,就是分税制的产物。分税制重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配比例,企业交的增值税,中央占到了5成,所得税部分,以前都归地方的,改革后中央拿走6成。

这样的话中央的财政有了保证,很多事以前只能想想,现在可以做了。可是地方上却不同,不仅要保证本地的公共服务继续发展,不能停滞,还要接中央分派下来的建设和民生保障任务,中央各部门、各委局下发的文件,每一件落实都需要花钱,这就是一段时间里地方干部口中的“中央点菜,地方买单”。地方财政压力山大,怎么办?地方经济要发展,中央政策也要执行,钱从哪来?总得想办法解决吧?

于是,一个新的经济角色登场了,它的名字叫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本着把蛋糕做大的想法,尽可能招揽更多的企业在地方上落户,目的是增加税收来支撑地方经济不断发展。但你要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来,就得给优惠政策,土地费用一降再降,税收优惠也层出不穷,这就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热。

招商引资带来了大量企业入住,很多地方还形成了大量企业集中的园区和工业区。企业来了员工也就跟着来,那么人就多起来了。人一多,教育、医疗、住房都得跟上,于是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供应。

这里面有个问题,地方政府为了企业入住,必须把一块没有水电、不通道路的生地,变成水电齐全、道路畅通的熟地,这个投入是巨大的。这个投入从哪里来?银行贷款。银行给地方贷款,主要就是看你要开发的这块地,旁边有什么成功的企业入驻,从而估算这块地的价值,企业多,企业好,旁边的地就值钱,政府就能从银行贷出更多的钱投入建设。这就是地方债。

更重要的是,在分税制改革中,地方的土地出让金,也就是卖地收入,虽说是全归地方所有的,但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土地出让方面给了大量优惠,加上生地变熟地,搞得仅仅靠工业用地出让是不赚钱的,相比之下,住宅地块倒是划算很多,用不着费劲去招商引资,跟兄弟省市抢的头破血流,而且土地出让走招拍挂,不仅不用优惠,还价高者得。一块不大的土地,能卖10个亿,还是现钱,变成工业用地,企业能交多少税暂且不论,什么时候能收够10亿啊?一个城市又有几个企业能交10亿的税呢?就算收够了这些税,也只能留存不到一半,一多半要上交。住宅这10个亿,可全是卖地收入,全归地方所有的。

到这里,土地财政算是终于露出峥嵘。不停招商引资,住宅地价不停上涨,长达10年的房价飙升,就这么开始了。

可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房价飙升,导致老百姓用全部积蓄来解决住房问题,其他消费就会萎缩。省吃俭用,一掏就是好几个口袋。而消费萎缩,会导致企业产品卖不出去。以前卖不出去还可以大量出口,我们已经成了制造业大国嘛,可偏偏这时候外部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又是卡脖子又是反倾销,前阵子还指责我们是不是产能过剩了?阿三那个手指头比我脚趾头都粗,生产出的IPHONE里还带着灰,搞得欧洲都不愿意买,他倒是不过剩,去买他们的吧,你个125*2。

歪楼了哈,拐回来。总之吧,各种因素,导致企业对经济形势的预期下降,不再扩大生产,甚至撤资离场,并进一步地,造成所在地块的地价贬值。地块一贬值,银行会急于催还贷,并不再放款给地方,这个时候,地方债的问题就开始突出了。虽然中央一直在出台各种措施,努力消化地方债,但是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经济发展来解决,地方债的消除,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地方基层领导,才40岁的人,满眼疲惫,晚上10点多电话打过去都是秒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等我们这个项目建成,很快就能产生效益了,政府财政压力就能减轻,老百姓也能松快松快了。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我只感觉,我们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承担者是广大勤勤恳恳做事的人,也包括他们。只是希望这些问题是暂时性的,是经济发展的周期,而不是结构性的根本问题。

就像一开始说的,我把这些东西搬到网上来,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个冷静客观的结论。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