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谈统一-蒋经国 统一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蒋经国谈统一-蒋经国 统一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蒋经国谈统一-蒋经国 统一

1982年,廖承志亲自给蒋经国去信,呼吁两岸和平统一。

对于大陆的来信蒋经国心里是高兴的,然而他的继母宋美龄却持有不同意见,在回信中有8个字引人注意,我们看到这8个字并不开心,反而令人心寒。

宋美龄给廖承志的回信中写了什么?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廖承志去信蒋经国呼吁统一的故事。

廖承志写信

1982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邓小平开始着手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于我党一直都在关注着,蒋介石在世时其实已经有所松口,然而还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便早早去世,留下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

但我党一直牵挂着台湾,正巧台湾方面释放出友好的信号。

1982年是蒋介石去世七周年的时间,蒋经国发表了一篇悼文,虽然他的目的是追思自己去世的父亲,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蒋经国虽未明确提及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两岸统一的看法,不过他在悼文里多次提及自己和父亲对故乡的回忆,并且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蒋经国的悼文立即被中央重视,这是他在上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我党也决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

中央决定重启对台对话,试图与时任台湾最高领导人的蒋经国谈判,争取两岸和平回归。中央的第一步是准备给蒋经国写去一封信,不过说起写信之人大家又犯了难。

这人要和蒋经国以及都有联系,还愿意充当两岸和平统一的促进人。当时在大陆确实有不少人士,可大多数都与蒋经国关系一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邓小平建议由一人出面,那就是廖承志。

廖承志和蒋经国可以说是发小,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廖承志父亲便是元老廖仲恺,当年廖仲恺与蒋介石同在孙中山身边担任要职,两人关系还不错,不过后来由于内部的分裂,两人关系恶化,但这并未影响到廖承志与蒋经国之间的友谊。

廖仲恺与关系不错,他也比较看好我党,可惜遭到暗杀,于1925年去世。廖承志人如其名,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与我党一直有联系,在1928年加入我党。

廖承志与蒋经国本就从小相熟,且蒋经国在莫斯科留学时,也多次受到廖承志的关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蒋经国参加了的示威游行运动,由于他思想太过激进,学校直接将人开除,他只能被迫转入北平外语补习学校。

但蒋经国并没有因此而安静下来,他继续参加各种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结果不幸被捕,监禁了两周。

将他救出后,担心他的举动惹恼北洋政府,继而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蒋介石便将人送去莫斯科留学,远离国内的乱局。

巧合的是,当时廖承志也在莫斯科,廖承志比蒋经国年纪大一点,他便以兄长的身份照顾着蒋经国。

那时候蒋介石的注意力在权力斗争上,对蒋经国的关注较少,蒋经国一人在异国他乡,很多时候都是廖承志在陪伴着他。

两人在莫斯科经常同吃同睡,会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起学习,还会互相分享衣物,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天互相作为对方的依靠。

虽然后来廖承志选择加入,而蒋经国则是回去继承父亲的事业,但两人之间的情谊却一直存在。

后来国共两党势如水火,两人之间渐渐断了联系,廖承志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和蒋经国通信的那一天。

自从蒋经国发表了追悼蒋介石的文章后,我党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廖承志担任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的副组长,他的直属上级就是邓颖超女士。

邓颖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决定由廖承志以私人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信,毕竟两人除了发小的关系,就在不久前廖承志还做了一件让蒋家人感恩的事情,他向上级申请经费,用于修缮蒋家的祖坟。

关于修建蒋家祖坟一事,廖承志特意请人将消息带给蒋经国,并且转告他:“如果想要回来看看,我们非常欢迎。”

因此在廖承志得知国家希望他写一封信给蒋经国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寄往台湾的信

给蒋经国写信时,廖承志字斟句酌,生怕哪个字引起误会,或者没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信中廖承志先是说起两人曾经共同求学的时光,然后又谈及民族大义和中国人民对统一的迫切希望。他更是在信中用“渡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劝说蒋经国。

看着眼前这封信件,蒋经国的眼眶几度湿润,虽然两兄弟已经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廖承志的父亲有可能是蒋介石暗杀的,但他愿意放下仇恨,为祖国统一奔走。

这封信除了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劝说信,也是我党对的态度,因此我们希望两岸同胞们都能看到这封信,于是我们决定在蒋经国收到信的第二天将它登报。

可问题随之而来,既然是我们想让这封信被台湾人民看见,那就不能只是登在大陆的报纸上,这些报纸偶读无法进入台湾,台湾人民要怎样才能得知这个消息呢?

要知道那时候的台湾领导人与我们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他们对于报纸的检查相当严格,不允许大陆的消息进入台湾,更不要说在报纸上公开刊登促进统一的信件了。

在中央通过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件后,我们找到了杨奇,这位杨奇是香港新华分社的记者,早在去年,杨奇就曾用自己的手段,将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问题的谈话稿,分发给参与了香港新华分社国庆招待会的2000多名人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一次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我党相信杨奇记者能够让这封信在台湾被人们看到。

接到任务后杨奇思考了很久还是未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台湾在大陆消息方面管得很严,虽然香港和台湾之间没什么限制,就连报纸也可以通过海关送往台湾。

可问题是台湾在报纸方面管理严格,带有政治性的报刊是绝对不能进入台湾的,就连与大陆关系不大的报刊进入台湾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一旦发现问题,也会被扣押,甚至还会影响报纸以后在台湾的流通。

彼时我们已经将信件送去台湾,杨奇需要在蒋经国收到信件后尽快将这封信刊登在报纸上。

想不到完全万全之策的他只好找来自己的朋友商量此事,他也不瞒着大家,直言这封信无论如何也要让台湾人看见。

尤其是得知这封信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以后,大家更是重视了起来,都明白这件事一定与祖国统一有关系。

几人没能商量出一个统一的方法,但朋友们向杨奇承诺,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将这封信顺利送到台湾。

果然在第二天,这封信顺利出现在《》和《华侨日报》上,杨奇虽然不清楚他们是通过什么样手段躲过台湾的检查,但这封信成功在台湾引起了关注,尤其是那些思念家乡几十年的台湾老兵们,终于看到了回家的曙光。

蒋经国在信件公开登报的前一天就收到了,看着信中的内容他几次感慨,然而说起统一问题,蒋经国却沉默了。

因为看似只有大陆与台湾,但一些外部力量也渗透其中,即便蒋经国坐在台湾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统一问题也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其实蒋经国也想过亲自回信,但他台湾领导人的身份太过显目,而且台湾还有个“三不政策”,既“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这就是当时对于两岸统一问题的态度。

若是蒋经国亲自回信,那就表明他支持统一,这也和台湾的政策相违背,可他也不愿意放弃这么好一个机会,给大陆的回信是必须的。

于是蒋经国找到自己的继母宋美龄,希望她能够以蒋介石遗孀的名义,给大陆写一封信,这样一来既能表示台湾的态度,又不会牵扯太多政治问题。

然而宋美龄的想法与蒋经国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她在回信中写下的8个字让人看了心寒。

宋美龄的回信

廖承志亲自给蒋经国写信,呼吁统一,宋美龄对此做出回复。

从信件寄出后开始,邓颖超和廖承志一直关注着回信问题,然而好几天过去了,一直没有收到台湾方面的回信,两人不免有些焦急。

就在两人心灰意冷的时候,宋美龄的回信终于到了,看到回信的两人高兴不已,然而看到其中的内容后两人却高兴不起来了。

宋美龄在信中首先声明了台湾的“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立场,然后有写道:“敝帚自珍,幡然来归”,这是在暗讽廖承志拿着不好的东西却视作珍宝,其中“不好的东西”自然是指身在大陆的我党。

明明蒋经国和我党都有意缓和两岸关系,甚至在蒋介石去世之前,他对两岸的关系也有些松口,宋美龄为什么还如此执迷不悟?

相比于大陆,宋美龄更加亲近美国一方,她年轻时留学美国,能够讲一口正宗且流利的英语,生活方式比较偏西方化。在蒋介石与美国的多年联系中,宋美龄也曾为在美国各界中奔走。

即便蒋介石去世,那时候台湾仍然有着大量的守旧人士,他们仍沉迷在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不实际幻想之中。

当然,宋美龄的回信只能代表他自己的立场,蒋经国对大陆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也决定秘密派遣代表去大陆。

1986年,沈城先后在蒋经国的授意三次秘密前往大陆,暗中与我党人员有所接触,尤其是最以后一次,几乎就要推动蒋经国与我党的和平谈判。

当时国家主席写了一封亲笔信,托沈城带给蒋经国,蒋经国对心中所写内容进行了反复研究思考,产生了与大陆谈判的想法。

蒋经国设立了大陆工作指导小组,更是在1987年解除了两岸的限制,允许民众到大陆探亲,终于将两岸之间的隔离状态打破。

蒋经国曾经有过在1988年初与大陆开始谈判的计划,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蒋经国却在1988年1月13日突发恶疾,抢救无效死亡。

关于蒋经国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但他去世后台湾对大陆的政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蒋经国没有去世,国共第三次合作指日可待。

然而蒋经国去世后宋美龄也过得并不好,继任者李登辉突然变脸,大肆攻击蒋家,甚至将宋美龄塑造成“蒋家王朝的代言人”,台湾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美龄只好前往美国养老。

再说回当年寄信事件的后续,虽然宋美龄多有讽刺之意,但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统战工作,邓颖超依然会在每年的新年,给她寄去一张贺卡,并祝愿她一年身体健康。

到了1984年,一向不予理睬的宋美龄派人送了一只水晶兔给邓颖超同志,并带去了一句话:“如果我没有记错,周夫人应该是属兔的吧?”

收到兔子后邓颖超非常高兴,她嘱咐工作人员一定将其好好保存起来,这是她统战工作的一个进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邓颖超多次给宋美龄写信,呼吁“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

邓颖超字字真诚,她在信中写道:“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殊,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

可惜的是,宋美龄的态度虽然不那么抗拒,但她坚决不接受统战,不愿与我们站在同一阵营。

2003年宋美龄在美国去世,去世前她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的姐妹们死了,我的兄弟们也死了,不知道上帝为什么把我留下。”

也许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有些后悔自己曾经无情的举动,然而随着宋美龄、蒋经国等一众历史人物的逝去,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台湾的同胞们还在等着统一的那一天。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