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稻谷一年几季、三亚水稻种植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三亚稻谷一年几季、三亚水稻种植

■ 海南日报记者 况昌勋

【编者按】

海南岛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在《汉书》中已有文字记载,但海南的稻作文化经考古研究可上推到史前。

海南岛还拥有丰富的野生稻种质资源,是我国同时拥有三种野生稻分布的两个省份之一,另一个是云南。科学工作者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资源,开展杂交水稻育种,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7月11日,三伏大幕开启,中国农时进入“双抢”。所谓“双抢”,就是抢收稻谷、抢种秧苗。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稻田里,种植的是杂交水稻。而这些杂交水稻的祖本,正是海南的野生稻。

海南岛的水稻栽培历史也很悠久。近年来的考古发现,5600年前海南已经出现稻作农业。海南岛长夏无冬的独特气候条件,更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种三造水稻的地区。然而,“禾虽三熟,而往往不给”。野生稻种的丰富、栽培历史的悠久、一年三熟的产量与粮食不能自给的现实相矛盾,也让外界对海南稻作历史文化充满好奇。

三亚稻谷一年几季、三亚水稻种植

元代画家程棨摹楼璹所作的《耕作图》(局部)。资料图

海南史前已种稻

相比其他省份,海南早稻成熟要早一个多月。5月底,万宁市东澳镇大太洋千亩水稻已经开镰收割。这片耕地,曾一度撂荒近30年,直到近年通过引进企业,实行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才让“撂荒地”变“丰收田”。

万宁市的稻作历史已有数千年。距离大太洋数公里的湾仔头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稻米籽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超等学者对湾仔头遗址开展了植物考古采样和浮选工作,获取了炭化稻谷,对其进行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3696年至3550年。2022年,黄超在《农业考古》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表示这是迄今海南唯一的依据具体考古的炭化稻米的测年数据。

一般而言,从早期驯化到相对成熟的农业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黄超认为,湾仔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形态饱满,基本是成熟籽粒,从测量数据上来看,属于驯化稻,显示湾仔头的稻作农业相对成熟。

早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环境演化实验室吴妍等学者在国际期刊《国际第四纪》发文称,通过植硅体分析发现,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业已扩散至海南。

从文献来看,海南岛有种植稻类的文献记载始自汉代。《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

也有专家认为海南稻类的文献记载或许更早。《吕氏春秋》写道:“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穄和秬都是古代对不同谷物的写法)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在其著作《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中表示,“南海”“玄山”或指海南岛。

从汉初到唐中期,海南稻谷的种植处于一种迟缓的拓展状态。直到宋元时代,引种占城稻、兴修水利,才让海南稻谷生产出现转折。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述:“自宋播占禾种,夏种秋收,今有三熟者。”

明代实行励奖开荒,移民屯田,沿河流筑栅置车取水灌田,或修坡储水开渠,发展农业生产,是海南岛全面开发时期,《琼台志》有“吾琼米谷虽不多于高雷,然岁不太荒,亦不取资于彼”的记述。

民以食为天。谷物历来是我国主食的主要来源。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琼崖米香入皇城

“砍山种植山兰(也写作山栏)稻,一定要成功。煮好山兰米、酿好山兰酒,邀来亲朋与好友,同庆好丰收……”黎歌中的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同胞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培养出来的山地旱稻,是海南独有的粮食作物。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丰富。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海南是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分布的两个省份之一(另一省份为云南)。《海南省志·农业志》记载,1978年至1982年全国开展野生稻资源普查,查明海南岛生长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及药用野生稻三种,分布各县65处,以普通野生稻为多,有32处,是栽培稻的祖先,“本岛是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

海南善于利用野生稻种资源,培育出许多栽培稻的品种。苏东坡谪居儋州之时,就记录了当地人经常更换种植稻谷品种的现象。《东坡杂记》提到:“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岁一变,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今岁乃变为马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清代道光年间续修的《琼州府志》记录稻谷品种达77种之多,其中粳之类54种,糯之类23种。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的《崖州志》,记述当地稻种有28个。

海南的稻种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优。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称黎米“绝甘”。所谓黎米,指的就是山兰稻。他还介绍了澄迈种植的“香稻”,“粒白而长,亦绝香”。据传,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种植的稻米,在明清时代曾被纳贡进京,端上帝王餐桌,称“龙吉贡米”。据当地老人讲述,民国时期,“龙吉贡米”流入市场,在广州的上九、下九街,有“龙吉贡米”专售店,“龙吉贡米”也从那里走进香港市场。

如今,从海南“起源”的稻种,已经走出国门。20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以在三亚发现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大提高,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全球超过70个国家种植了杂交水稻。

海南岛西部儋州田园风光。稻谷成熟时,田野上金黄片片。吴文生 摄

禾虽三熟而不给

然而,尽管海南稻作条件不错,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历史上缺粮问题一直困扰着海南。

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就作诗说“北船不到米如珠”。《广东新语》更直言,琼山“禾虽三熟,而稉稌(指粳稻和糯稻,泛指水稻)往往不给”。

民国《海南岛志》则称:“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暹罗、安铺各地进口米价,其数达200万两以上。”

很长时期,海南人的主粮是薯类。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薯类为南人专食,以当米谷,稻谷次之,再次为薏芡等杂粮。”苏东坡谪居儋州期间,留下了关于薯、芋的记载。他提到“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这还是海南岛北部开发较早地区汉人日常粮食的薯米比例,而山区民众则是“顿顿食薯芋”。

以薯类为主食而非稻类,或许与海南缺水有关。海南虽降水丰沛,但降水量分布不均,非汛期降水量不到全年的20%,汛期又是长达4个月的台风季节,容易酿成风灾涝灾。而且,海南岛地形如扣在大海里的一顶帽子,使得汛期留不住水、非汛期无水可用。新中国成立后,海南进行了大规模水利设施修建,到“十三五”末有效灌溉率也仅为52.4%。要么旱,要么涝,让海南稻谷亩产一直不高,《海南省志·农业志》记载,1949年海南稻谷平均亩产仅66.5公斤。

因此,海南岛水稻所谓“三熟”的现象,仅限于少部分水田。司徒尚纪就研究分析,即使到了明清两代,海南稻作方式还是“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之稻受灌溉限制,只集中在水源充足地区,总面积不会很大。一年三熟,只限于南部崖州地区。

相比稻谷,薯类产量颇高。《琼台志》称黎蔓薯“味最佳,或积三年始挖,重可半肩”。《广东新语》也说黎峒薯“大者重数十斤”,番薯“大如儿臂而拳曲”。

此外,海南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作物种类多,例如槟榔、香料等声名远播,随着商贸发展,不少农民更愿意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广东新语》提到,琼山人“家有槟榔之园、椰子之林,斯则膏腴之产矣”“亦皆从事贸易,不甚力耕”。

海南一种野生稻的稻穗。袁浪兴 摄

野生稻小数据

全球

共有20余种

中国

有3种,在海南均有分布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

三亚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全球21种,1.3万份。

​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也称稻作文明,是指水稻耕作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我国的56个民族中,稻作民族有28个,其中以处于“南岭走廊”上的稻作民族,如苗族、瑶族、汉族客家人和畲族等为代表,他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稻作文化。

陈耿 整理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