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最早起源于哪里(农业最早起源地点是什么)
《国语·周语上》民之大事在农。
可见农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和农业生产,孕育了中国悠久而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也就发展不到今天。
其中农耕文化所积淀了的农学思想。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思想,可见当时的人类对天文,对地理,对环境气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些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光对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传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也是世界农耕文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说这个农耕文化的起源。因为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是“五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其实在人类最开始的数百万年里,地球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那个时候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等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
那么,让我们祖先走出丛林古老的捕食方式转变成农耕时代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不得不说,大自然确实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从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是险象环生,常常伴随着生死之争,在这些生存的博弈之中,人类不仅仅是者,也是那些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口中之餐。
丛林危险虽然加快了人类走出森林的的步伐,但是根本原因却是环境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时候,地球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冰川运动,万物严寒笼罩,当时只有在赤道附近的区域才伴随着生命力。
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大大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人类迫切的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这个时候,一万年前一种生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狗尾巴草和和粟外形很像。
这里有个小彩蛋,那就是成语 “良莠不齐”的“莠”指的是一种类似谷子的野草,民间叫狗尾巴草,古人把野生的狗尾巴草培育成了粟,又称为稷,北方叫谷子,谷子脱壳后称为黄米,小米。通常表示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的意思。
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或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经常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吃什么。
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人类拥有了主动地改造、创造和改良自然产品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满足我们人类的基本生活所需品。也是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走向群居,定居生活。
接下来我们重点先来说一说”五谷“。
再详细说说五谷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汉字“五”。这个“五”字对于中国人来说甚是喜爱,可是颇具深意。我想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贵和尚中”的审美心理分不开,因为这符合中国传统儒学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精神。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这句话中庸之意就是折中、适当,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其中中庸之道包括以下内容:
- 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此为其一。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讲究一个“度”,过度的享乐和悲伤都会伤害人的身体,所以要“允持其中”,此为其二。
- 孔子说:“我扣其两端而竭焉。”是指我们做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此为其三。
这种持中的精神,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思想里。而数字一到九,一太小,九太大,唯独数字五刚好在中间,所以啊,只有“五”符合中庸之道
另一种说法就是:
《说文解字》有言: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所以究其本源,“五”来自上古时期神秘的“五行哲学”。从三皇五帝到三山五岳,“五”概说自然又道尽言行,“五行哲学”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因此,我们能看到不少关于“五”的诗词歌赋,比如: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夜行船过盐津》杨万里:古镜无人收拾,五更钟声初震。一身缠得似醉,千里几多愁?《过雁门关》王之涣:雁门太守何营营,中军属客百儿兴。五尺布衣常在处,大家闲话可商量。《将进酒》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从这些诗句当中不难发现,五柳树、五更、五尺、五花马等等,还包括:五官、五脏、五福临门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五星红旗的由来等等太多太多。
来自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上挖开了一座古墓中的衣物
所以,小伙伴们知道了吧,“五”这个字可是源远流长哦!
那么五谷是什么呢?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因而,后人们常以“五谷不分”或“不识五谷”来形容那些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人。
其实,五谷在古代早就有记载,只不过,古人说法不一,是因为在古籍中出现“五谷”这个词的时候是没有记载其具体的含义。其中一种说辞是:
《孟子》: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另一种说辞: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东汉经学家、儒家学者郑玄注释:“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按照这种说法,五谷分别对应今天的、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
这两套说辞的唯一区别就是稻和谷的区别,对于这两种说法的差别,有的学者认为水稻种植于南方,主要是南方人食用,北方许多人不食用所以也不了解,因此北方人没有把水稻看成是五谷之一。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按第一种说法,毕竟我们的主食就是稻米。
距今一万多年前,中国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当时的先民们使用各种工具开始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至此,稻米开始被人类所种植,并成为重要食物。
那个时候的野生稻的样子和现在看到的水稻可不一样,他们谷粒细小,稻穗粒数也少,匍匐生长,谷粒成熟时间不一,一旦成熟,就掉落到泥中。
距今七千年到四千年前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甚至还有粮仓,说明了当时稻米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
后来因为我国南方洪涝灾害严重等原因,稻米的痕迹消失了很久,直到唐宋时期才再次映入我们的眼帘。
唐朝时期,方便好用的曲辕梨出现,是水稻在贫瘠的土地和山地都能开垦播种。梯田也随之出现,南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种水稻,吃大米咯。
宋朝时期,北宋引进的占城稻早熟、耐旱和粒细,一年可种两次,稻米产量迅速增加,同时也养活了更过的人口,那个时候中国人口在北宋第一次超过了六千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南方经常遭遇台风,高秆稻经常出现倒状,我国开始培养出矮秆稻,即抗倒并且还耐肥高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和他所在的班组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我国水稻产量实现第二次大突破,单产比之前提高到20%到30%,多次打破世界单产水稻单产记录,此技术被推广到全球各地。
1996年,我国正式启动“超级稻”研究,在科研人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水稻产量不断翻倍,如今大米也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十一世纪,水稻不断发展,现在的大米不光口感,味道还含有丰富营养物质。
公元前4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炎帝在羊头山脚下首先发现了一种可种植的植物就是黍,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去皮后又叫黄米,状似小米,煮熟后带黏性,老百姓称之为黍子,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
《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北方人经常做成黍饭,可去皮磨辗成面上蒸笼蒸熟后揉成团叫糕,抹上本地的胡麻油后呈金黄色,所以也叫黄糕。
黄糕有素糕和油糕两种,素糕蒸过之后可以直接食用,油糕指的是素糕包馅之后再去油炸食用。
黍不仅可食用还可酿酒,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无论哪种做法,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月令章句》:稷,秋种夏熟,历四时,备阴阳,谷之贵者。
稷本义是一种粮食作物,但具体所指确实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谷子,有的说是为高粱,还有的说为不粘的黍。
不过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稷由百谷之长演变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后来用以代表国家。
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康幸福,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祈求土地神和谷神的眷顾。稷在当时能受到君王的膜拜,可见稷的身份是多么尊贵。
麦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等。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
据研究表明,小麦是从中东两河流域传入到中国,距今已经4000多年。当时,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文字初创阶段,本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先民们比照禾(穀)字创造了表示“來”字。
小麦最早的称呼叫“来”,繁体字为“來”。“來”似麦穗,后来又在來字下面加夕,像是麦的根,这才出现繁体字“麥”。这时就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啊。
《送鹤神》:嗟我甿兮苦复苦,谷悬于天兮麦在土。
《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菽,又名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菽是发源于中国的稻、黍、粟、麦、菽五谷中驯化最晚的禾本植物。但是他的蛋白质含量可是他们的五倍之多,比动物和鱼类的都要高。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大豆的国家,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都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么既然说了“五谷”,“六畜”咱也不能放过,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看资料,你知道“六畜”分别代表了什么动物吗?
我就不卖关子了,六畜一般指狗、猪、鸡、羊、牛和马。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六畜
其中有个有意思的就是我们的“家”字的由来就和猪有关。
“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为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室有关;下面是“豕”,即猪。人们在屋内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所以“家”是个会意字。
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驯化的猪的遗存,表明我们的先民在9000年前就驯化了猪。只不过一开始是没有猪的,全都是野猪,野猪是史前动物牺牲中出现频率最高、数量最大的一种动物,后来经归人们的饲养和驯化,才有了家猪的存在。
另外猪被广泛地运用于仪式性活动中,成为先民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主要祭品。
狗是最早在中国本土起源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狗出现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大约一万多年。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早在采集时代,人们就已驯为时的助手。因此,狗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早在四五千年前马厂时期的彩陶上就绘有“岩画”形图案。
鸡是一种起源于东南亚的家禽,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中国和印度次大陆地区。最早的鸡是从野生鸟类中驯化而来,通过人类的选择性繁殖和驯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家鸡。
在古代,鸡被人们视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和农田害虫的控制者。人们发现鸡不仅可以提供肉类和蛋类作为食物,还可以帮助清除农田中的昆虫和杂草,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人们开始将鸡驯养在家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农场动物。
羊是人们普遍熟悉的一种家畜。家羊有两种:山羊和绵羊。这两种羊除了外貌不同之外,身体的构造大致相同。家羊是由野羊驯化而来的。
今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1万多年前,家羊是沿着亚洲西部的约旦一带传入中国的,当地的野山羊和野绵羊分别被驯化,然后随着人类的迁徙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说文解字》说:羊,祥也。
羊性情温顺,古人的祭祀与日常生活都跟羊有密切关系,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羊”在古文字中又通“祥”。
牛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型庞大、四肢粗壮,头部有一对角,属于偶蹄目,是人类最早驯养和利用的家畜之一。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条件。牛的体型和力量使其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力来源。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驯牛活动发生在亚洲和欧洲地区。
牛的驯化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农业方面,牛被用于耕作、运输和牵引等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牛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宗教和神话中,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代表着力量、财富和生育力。
牛在许多文化中也与牧民生活和农业文明紧密相连,成为了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
同时牛的品行毕生忠于主人,一生辛苦劳作、埋头苦干,只做贡献,不计回报。这种优良品格应该被我们发扬光大。
马在古时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甲骨文的马为头身足尾俱全的马的侧面形象,颈上有鬃毛,尾巴有长毛,四肢强健,善于奔跑。无论风雨,无论险恶,总是在奔跑中挥洒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马一样,不顾风雨,万马奔腾,马到成功。
以上的内容就是这次分享给大家的,还望大家能够多多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