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中王澜演的谁,电视剧推手王鸥
记忆经过时间之后,会慢慢变的不同,比如对这张《摇滚先锋》拼盘的感受。
《摇滚先锋》应该是青山系列的鼻祖,至少在我印象中的时间轴是这样的,也正是从这张拼盘后,有了后来的《中国之火》、《中国原创摇滚》、《非常摇滚》、《摇滚工厂》等等系列,如果青山系列真的可以早早统一品牌,那它就会成为摇滚合辑数量第一个过双的厂牌了,毕竟“摩登天空”创办二十多年了,现在也才出到九。
青山系列一直在滚迷中有着不佳的口碑,主要还是源于企划的混乱,比如出一个合辑换一个名字,搞得像游击队似的;另一方面,唱片录制非常粗糙和不专业,甚至发生过左右声道录反的事故等等,这也给人加固了一种很鲜明的山寨印象。
但因为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内地,对大多数乐队来讲还没有资源或资金,进专业录音棚录制自己的作品,也不像后来互联网时代那样,甚至除了自己制作,还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一个人就完成自主推广。
所以那个年代的歌手和乐队,想要出作品并为人所知,就必须借助录音棚和专业制作及发行公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青山这样能够整合资源、又有一定专业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业内人士,就成为了圈内重要的中介资源。
但不管过程如何,至少从事实来讲,青山还是起到了伯乐的作用,通过一张一张的合辑,让更多人知道了一些乐队,也让一些乐队通过这些小样级别的作品慢慢成长,更为中国摇滚乐在“中国火”和“北京新声”时代的中间,起到了记录一个阶段历史的作用。
▲《摇滚先锋》幕后Credit
接下来复盘一下《摇滚先锋》这张合辑。
《摇滚先锋》先是发行的磁带版,过了几个月才推出了“淄博永宝镭射音像有限公司”制作的CD版本,这也是当年内地大量上马的压碟线之一,但质量属实一般。
磁带版本和CD版本几乎用了同样的视觉,但磁带版本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中国非主流音乐(1)”,当然和很多青山系列一样,《摇滚先锋》也是有一无二。而我印象中,青山系列似乎只有《非常摇滚》出了两辑。
青山系列的很多合辑,后来CD化后不仅改换了封面视觉,甚至连专辑名字也换了。比如《中国之火》就改成了《摇滚列车》,但我觉得最应该换封面视觉的《摇滚先锋》,反而保持了磁带版和CD版的一致。
为什么说《摇滚先锋》发CD时应该换视觉?是因为当初发磁带版本时,我和一些朋友一直在猜这些封面上的人,到底是合辑里的哪些乐手?但看来看去封面那几个乐手,很像是“唐朝”加“黑豹”乐队的乐手,最右比较明显的是峦树没错了。
而最左则是一个不知道是谁的老外乐手,一张摇滚合辑,用的封面乐手却是和这张合辑里的音乐人完全没有关系的音乐人,这种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要我说,这首先就是一个不好好把专辑当成专辑做的态度问题。
还是说音乐吧。
其实时隔多年后重听了这张合辑,作为年少时的记忆,旋律和细节依然有很多都是清晰的,但也听出了一些新感觉,抛开对青山系列印象的偏见,这张合辑里乐队的作品,很多质量都是挺高的。
“好兄弟”乐队的《好好兄弟》,可能听乐队名和作品名都比较陌生,但如果说这就是“子曰”乐队《磁器》的原型,就好理解了。不过,虽然后来在“子曰”乐队时期,改名为《磁器》并重录了这首歌,但用曹植的《七步诗》作为Hook,再加上一段“官腔”的讲话,这些最精华的设计,其实基本都源于这首《好好兄弟》,只是演奏上略有一些差别,但差别也不是太多,也说明这首歌曲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一首非常成熟的作品。而“好兄弟”这个乐队名字,可能也是源于《好好兄弟》这首作品里“相煎何太急”,只是比起后来秋野取的“周易”、“子曰”、“爻释子曰”等乐队名,明显气场弱了很多。
“自觉”乐队可以看成是浩翰个人的乐队,包括《摇滚北京II》合辑里的那首《其乐世界》,以及这张《摇滚先锋》里的《自觉》,用现在的话来讲,浩翰其实已经用自己的Flow,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佛教摇滚风格,包括谒语的运用,包括一些佛教诵经元素的运用,都让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都很有辨识度。
这次重听这张《摇滚先锋》,突然发现“梦幻”乐队的《独木桥》,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歌曲的氛围和演唱都比较压抑,但旋律其实写的却是悲伤却唯美。主唱和创作者都是高义松,他的演唱有点同期许巍的那种味道,而音乐整体的编曲,也和后来早期谢天笑的风格比较接近。吉他Riff和节奏都比较有灵气,也有一定的想象力。特别喜欢尾声的那段吟唱,很丧,很有九十年代中期国摇的那种气质。
《发生的可能》是来自当年青山系列里经常出现的“大头鞋”乐队。高岩松的创作,在那个年代都是出类拔萃的,属于一听就能让人记住的系列。无论是《漂亮女人》还是《不再躲藏》,还是这首《发生的可能》,高岩松的作品都有一种痞、丧、浑兼具的气质,再加上很别具一格的吉他Riff和旋律设计,直到现在听来,都是九十年代国摇重要的回忆之一。而高岩松后来还开了“忙蜂”酒吧,“花儿”、“新裤子”、“麦田守望者”和“秋天的虫子”等乐队,都从这里开始为人所知,高岩松也间接成了“北京新声”们的间接推手。而他自己后来还曾经签过“字母唱片”,但因为一些原因,最后《新生的一代》专辑并没有能够发行。
▲“大头鞋”乐队的高岩松,后来在北京东四北大街创办了208号创办了“忙蜂酒吧”
“状态”组的《古韵:古人与今人的对望》,我觉得放到今天都是一首很前卫的国风跨界作品。作品用了以MIDI为主的编曲结构,一些音色听起来很像是那时候刘星《一意孤行》的感觉,通过电子的律动,加上汉唐气质的一些古风元素和唱诵方式,整首作品在当时很像是融合了New Age、World Music,以及现在的国风概念,从而做出真正意义上有想象力的古今跨界。其中的和声,以及堪称台词表演级的“妙哉、妙哉”等等细节都非常精彩。可惜的是,这首歌在中国摇滚历史上是一直被忽略的,也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需要的就是热血、反抗、呐喊,怎么噪怎么来。而音乐技术和音乐属性不重要的毛病,直到现在都是很多中国摇滚乐迷对摇滚乐理解上的痛病。
“I★M”乐队的《小妹》,是一首乡摇风格的小曲儿,非常八九十年代的弹唱气质。“I★M”乐队也是当年青山系列里的常客,而且最后还在“青山音乐工作室”旗下发行了一张专辑,成为当时青山系中仅有的几支能够发专辑的乐队之一,而这张专辑甚至没有名字,倒是磁带封面顶部的“浪漫的摇滚乐队”这个标识非常醒目。不过,用这个抬头来形容“I★M”乐队倒也不算离谱,在当年普遍偏爱重型音乐的环境下,“I★M”乐队偏流行和民谣的风格,确实是清流般的存在。而这首《小妹》里的第一句,在当年不仅这么唱了,甚至歌词也敢直输,换到现在是统统不能了。
▲“I★M”乐队后来在“青山音乐工作室”旗下推出了专辑,封面“浪漫的摇滚乐队”也是对他们音乐气质最好的概括和形容
《车轮》是我听到的“瘦人”的第二首歌,第一首歌是《摇滚北京II》里的《抹一抹》。不过合辑时代的“瘦人”,和后来戴秦掌舵的那支由他、王澜、符宁和仨儿(贝司手的仨儿,不是鼓手张永光的那个仨儿)组成的二代“瘦人”,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车轮》时代戴秦还是乐队的贝司手,鼓手是关菲,主唱和节奏吉他是弘正果,吉他手是肖亦平。这个时期的“瘦人”乐队,因为弘正果、肖亦平的关系,整体风格更大开大合,而且很有种大车店式的乡土味(非贬义)。弘正果后来在《另类摇滚拼盘》里曾经有过一首Solo作品《拌脚的号子》,对照他在“瘦人”时期的作品,也确实有些北方劳动号子的意思。而肖亦平作为“晚间新闻”、“新谛”、“宝贝兄弟”等乐队的吉他手,最近在抖音也以“肖科长”的号玩的不亦乐乎。
“胜人”乐队的《那一夜 那一刻》,由全胜创作和主唱,全胜即张全胜。当年在京摇圈,就像吹口琴都会找杨乐(强)一样,凡是马头琴的活儿,也几乎都是张全胜给包了。后来,张全胜还组建了Haya乐团,真正是将蒙古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给融合实践了。而在《那一夜 那一刻》时期,张全胜的音乐除了能够听出一点点蒙古元素之外,更多还是有着一定民族音乐气质的流行摇滚,当然从唱的角度来讲,他确实并不太适合人声的表达,再后来似乎他也一直专注于乐手岗位了。
“骑士”乐队也让我第一次知道斯琴格日勒这个名字,而乐队的马头琴演奏,同样也找了张全胜。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乐队其中的一个键盘手阚利文,后来还曾经参加过《中国好声音》节目。合辑里收录的“骑士”乐队的歌叫《蒙古骑士》,整首歌曲写的非常简单,而用吉他和键盘合奏的Groove,加上“故乡”和不知道是不是另一个蒙语词相加的做法,也以无限循环的方式,让作品有了一种马儿奔腾向前的动态感。
“北极星”乐队的《回到梦中的地方》,前半部分唯美中甚至带点禅意,后半部分则用了更急促和激烈的处理。“北极星”乐队后来同样签了“青山音乐工作室”并发行了专辑,不过那时候乐队除了主唱张立平之外,别的乐手和录制《回到梦中的地方》时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鼓手甚至还请了赵牧阳,而赵牧阳也是这张合辑里出现次数最多的乐队,他同时是“好兄弟”、“梦幻”和“胜人”三支乐队的鼓手,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摇滚圈,最不缺的是吉他手,最缺的就是鼓手。
▲“北极星”乐队后来也曾经发过专辑
当年买过《摇滚先锋》的人,现在也都已经成了老炮歌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