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没有王的讲章(以色列没有王任意而行讲章)
落在凡间的犹太学神,你认识几个?
主编 | 宋立宏 孟振华 转自第三编辑室(微信ID:editingstudio) 本文已获授权
古代犹太地区,西濒地中海,是一片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那里曾经非常繁盛,也因此饱受异族入侵的患难。犹太人并非一开始便享受这片天府之地,而是在埃及为人奴隶,遭受各种灾祸,历经苦难才到达落脚之地西奈山——在那里,上帝与犹太民族首领摩西,立下“十诫”。这十条戒律对人类社会来说,包括了整个宗教、道德和社会和平所必需的基础,对个人来说,则是让人有幸福感地生活的生存法则。本文,围绕”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立下十诫之约“,图说犹太教的基本概念:上帝、十诫、契约、救赎。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Haifa,西滨地中海,背倚迦密山。
重视行动而非信条的希伯来圣经
宗教的本质不是神学或信仰,而是行动。犹太教、和教,都是一神论宗教,但与和教不同,犹太教从来不是一个有正式信条的宗教。在古代犹太人那里,宗教的本质不是神学或信仰,而是行动。犹太教和多神教之间的分界线更多是由犹太习俗而非犹太神学决定的。犹太教在界定异族皈依者时,主要是看此人是否遵循犹太人的生活方式。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是早期圣经,也即现在所称的旧约圣经,共分24卷,现代在此基础上另加上27卷新约圣经。
Bar'am,古犹太教堂遗址希伯来《圣经》第一部分, Torah《托拉》《托拉》(原意为“教导”),也称《律法书》或《五经》,由《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组成,主要描述了世界的起源、人类的早期发展、犹太始祖故事以及古代以色列人进出埃及的历史。这五卷书确定了犹太教的宗教信仰,应遵守的戒律和犹太民族的生活规范以及生活方式,告诉犹太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提出了犹太人应有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第二部分,Neviyim 《先知书》前期先知书(指没有留下著作的先知)由《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这4卷组成,主要讲述了以色列人从进入迦南到建立王国直至王国分裂并相继被灭的历史。后期先知书包括三位大先知的著作和《12小先知书》,记载先知的事迹和言论,体现对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第三部分,Ketuvim 《圣文集》这部分内容包括了诗歌、谚语、小说、戏剧、历史著作等诸多方面的文学形式。
迈蒙尼德(1135-1204),被称为摩西以后最伟大的犹太哲学家,上图为迈蒙尼德传教。
唯一、自有、永有的上帝
犹太教最早提出一神论
“一神论”指对唯一一位神祇的信仰和崇拜,是犹太教的核心,也是犹太教对人类文化思想的最重要贡献。
“一神论”是在泛神论多神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人们的共识是:世界由众神创造,由众神掌管,每个神祇都有自己的势力和掌管范围。无论是在早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还是在稍后的爱琴海文明均无一例外地如此认为。当时人们认识上的世界缺少统一,犹太人提出的一神论实际上也是人类试图从现实世界的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寻求其共性的一次努力。
“一神论”与多神崇拜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神的数量上(不仅仅是一与多的差别),更体现在对神的理解上。一神教的神是一种个体的神圣存在,完完全全地独立于自然并完完全全地掌控着自然。自然界以及其中的任何组成,无论是太阳、月亮、星辰,还是山水海洋,都来源于它,因它的意愿而存在,并服从它的治理和统治。这个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在习惯上被称为“上帝”(英语中用大写的God表示)。上帝不具有任何神话色彩,不是被生出来的(或者制造出来的),不依赖于任何献祭。一神论的精髓之处不仅在于认为“上帝是独一的”,即除上帝以外,没有其他的神存在,而且在于承认神的造物主地位,即承认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是由这个惟一的神所创造并主宰的。
图中由两个等边三角形交叉重叠组成的六芒星是犹太教的标志。
犹太人鉴于对上帝的上述理解,一直拒绝提出的信奉“基督”的思想,拒绝“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等代表信经思想。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
德国德累斯顿犹太教堂
德国乌尔姆犹太教堂一角
十诫
幸福一生的行动指南
对于犹太教而言,检验一个人是否守教,主要就是看其是否遵守律法,是否依据律法而“行”。
犹太人认为上帝的旨意体现在他所启示的律法中。犹太教也强调,通过在每天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地遵守律法,犹太人就表达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犹太学者塞尔茨认为:“律法是一种自愿接受宗教义务的制度,这些宗教义务把民众束为一体,遵奉律法与否决定着其将来的祸福。”律法在犹太教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著名学者利奥·拜克甚至认为“在犹太教中除了神圣的诫命没有什么别的学说”。犹太教所有经典和教诲都是围绕“摩西十诫”的,它使犹太人组织起来,依靠律法应付外部世界的压力,有效的维护和传递了自己的信仰。
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不可妄称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名的,必不以他为无罪。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不可。
”不可。
“不可偷盗。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德国德累斯顿犹太教堂摩西《十诫》
强调公平、正义和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公义是犹太教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概念,意指上帝和人类的公平、正义。公义在犹太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犹太教的其他许多概念都是围绕公义的概念发展起来的。在犹太教看来,公义既是上帝所具备的属性,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围绕十诫,犹太民族发展出一整套律法(Halakhah),包括民事、商业、婚姻、刑事等法规,以及祭祀、饮食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学习犹太律法是犹太人最高的宗教义务。和主张“因信称义”的不同,犹太教是一种因行称义的宗教,律法在这个宗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判断一个人是否守教不仅看他是否信奉上帝,更重要的是看其在行动上是否遵守律法。
犹太教灯台,象征摩西在西奈山看到的灼烧的灌木,它有七个分支。
契约、救赎与习得智力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契约,“约”在《希伯来圣经》中,指个人、民族、国家之间建立特殊关系、彼此承担义务的盟约。犹太人的契约观来源于中东地区上古时期存在的“约”的观念,而“约”的观念在犹太教教义中主要指上帝与人之间订立的协议。《圣经》中上帝与犹太人的关系实质上是立约关系:雅赫维为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必须遵奉其诫命和律法,成为其子民。上帝曾和挪亚、亚伯拉罕立约,分别以彩虹、割礼为标志。还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立约,以安息日在内的“十诫”为标记。
犹太人的“契约观”与它的一神思想共同构成了犹太教的基础,并由此演绎出“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和“救赎”等观念。尽管犹太人的契约观涉及的是信仰问题,但相信神对人有义务和责任,人就获得了某种精神慰藉和信心。犹太人“特选子民”观念的产生与上帝和犹太人立约的宗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千百年来,特别是在犹太民族多次面临民族危亡、遭受无数打击和迫害之际,犹太人那种坚守与上帝之间的“约”和“特选子民”的观念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不仅使受难的犹太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使失国离散的犹太民族文化得到一以贯之的继承,而且使犹太人在道德上不断追求完美,在精神上始终保持昂奋,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
拉蒙环形山,只存在于以色列及西奈半岛的特殊地貌。
救赎,如何把人类从苦难中救赎,这在任何宗教信仰中都是最核心功能。犹太教从”契约“发展出“救赎”的概念。“救赎”一词是指把人类存在的价值或者人类本身从要被摧毁的状态或者环境中拯救出来。在希腊文中,“救赎”的字根是“解开”,引申为使人得自由。
虽然犹太教认为上帝与人立下约定,将繁荣”特选子民“,但犹太教认为救赎的根本方法在于自己努力,而不是被动等待。犹太圣贤认为,人类不会失败,不管是全体,还是作为个人,在《托拉》的指导之下,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不会无法补救到以至于需要上帝的特别干预的程度。
中世纪著名的犹太神学家迈蒙德尼解释救赎:人的世界和人自身被用物质造出来,物质是人类限定的法则,因此,救赎可以通过人克服自己的物质性来达到,通过实现从物质智力(hylic intellect)到习得智力(acquired intellect),是通过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学习,去支配他的身体在一生中的物质欲望,在他死的时候,给予他不朽。因为习得智力离开身体单独存在,不受他的状态或限定的影响。
在现代犹太思想中,救赎被视为是善对恶的最终胜利,或者是涉及个人通过努力达到自我实现,或者是社会改革的实现,也可能指的是与以色列主权国家的建立相联系。
以色列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