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水稻是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水稻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水稻是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

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东北大米闻名世界。 2021年,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2913.7万吨,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3.67%。

在富饶美丽的东部三省,肥沃的黑土上弥漫着稻花的香味。晶莹剔透的大米被输送到全国各地,养活了亿万人民。但300多年前,山海关以北很难找到一株水稻。

水稻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水稻是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

上图_东北平原农作物分布图

历史悠久

水稻原本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菰米生长于中国南方、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喜欢炎热潮湿的环境。

中国的古人充满智慧。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奇迹般地将南方种植的水稻带到了东北。辽宁省阜新县高台山发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稻田遗址。发现。 1988年,考古学家在大连湾大嘴子遗址发现了2400年前的碳酸粳米。

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渤海国政权。渤海广泛种植水稻。渤海国出产的“泸州米”是当时的名品。但随着渤海国的灭亡,东北的农业文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从10世纪到18世纪的800多年来,历经辽、金、元、明朝代,东北都没有大规模的水稻种植。

到了清代,东北稻米才零星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康熙第二次东巡时,《盛京官庄志》中可见到“稻”的记载。乾隆年间,奉天府陶尹写的奏疏中提到了一种米,名叫“辽阳青”。然而,这些水稻种植非常稀有且昂贵。它们是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消费的奢侈品。东北稻米的大规模引进,还是要等到清朝末年。

上图_清末时期中国东北沉阳城外的平原

朝鲜移民

自征服世界以来,清政府一直将关外祖地视为禁地,封锁起来,关内之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东北遭到日本、俄罗斯的觊觎,边境危机日益严重。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局势,清政府不得不以“安置难民”、“开荒经济”、“营利财源”等借口放松对东北边境的控制。

与此同时,东北近邻朝鲜也陷入内忧外患。日本对外看国家,内则饥荒灾害。为了躲避灾难,大批朝鲜人趁着中国边境限制逐步放宽的机会,来到中国东北谋生。

朝鲜人向中国东北移民始于1845年。当年,约有十几名朝鲜人偷渡边境,来到临江县。 1860年代和1870年代,咸镜北道和朝鲜其他地区连续遭受饥荒,朝鲜移民开始略有增加。1872年,鸭绿江北岸地区有朝鲜族470户、3139人。 1880年后,清政府在东北边境设局,招募探矿者,并“指定图们江北岸为朝鲜人专属探矿区”,并使移民合法化。大批朝鲜人蜂拥而至。朝鲜平安道总监闵秉锡在报告中表示,“我国有不少于10万人离开了这个国家。”光绪末年,仅延边就有朝鲜族移民10.95万人。这些朝鲜族移民在中国扎根,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朝鲜族”的新成员。

上图_朝鲜半岛地形

开发稻田

朝鲜半岛虽然位于东北亚,但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因此,朝鲜族有着悠久的种植水稻的传统。朝鲜族移民进入东北后,也将这一传统带到了东北。

据专家考证,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开盖子朝鲜城的上店子、下店子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稻田开发遗址。清朝同治年间,朝鲜移民开垦草地、开凿运河、筑塘、引进水稻。经过三年的努力,清朝光绪六年(1875年),近代东北第一块稻田终于开垦出来。从此,水稻种植在东北迅速普及。民国初年,中国东北地区稻田总面积已超过11.7万公顷。就连地处北纬52°冰天雪地的黑龙江省呼玛县也有稻田。

上图_老打谷机图片(图片来源明代《天工开物》)

建设节约用水

水稻种植对水的要求极高。发达的水利保障设施是形成大稻田的先决条件。朝鲜移民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1906年,在延边,延吉县新乡大角洞的14名农民开凿了1308米的运河,引江水灌溉33公顷。 1924年,延边灌溉面积达到4269.3公顷。

在吉林,有许多朝鲜移民修建的水利工程。仅舒旺县锡林河流域,尚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就有5个。黑龙江至今仍存有“赤根子”。 1926年,朝鲜移民在木兰达河尖山子脚下修建了柳树坝,形成了著名的尖山子灌区。

一个又一个的水利工程,让沉睡的荒地变成了稻田。这为水稻大规模播种奠定了基础。

上图_米饭

精选及改良品种

东北气候寒冷,水稻原产南方,经不起严寒。原本由朝鲜移民从朝鲜半岛带来的稻种,在较温暖的辽东地区可以生长,但在辽河以北较寒冷的地方,水稻要么很难生产,要么产量很低,导致很难生产水稻。 。经济利益。直到清朝末年,一位名叫沉有景的移民从日本北海道得到了“红毛”水稻种子,并尝试在牡丹江地区种植。几年后,试验获得成功,培育出适应黑龙江地区的抗寒高产水稻品种。据1912年的一项研究称,“东北地区的水稻全部产自韩国,农业方法也是韩国式的”。朝鲜移民的水稻种子和农耕方法在东北传播。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正积极从日本引进高产水稻种子,以增加产量和利润。 1913年春,吉林省派出30人的农业考察团赴日本北海道考察,带回优良水稻种子,并聘请日本专家在吉林省农学校进行试验。日本的“大田”、“北海”、“利久”等高产水稻品种也被引入中国东北地区。

上图_清末东北“开禁放垦”过程中的土地许可

当局鼓励

清末,东北边境的限制全部解除。清政府改变了拒绝和驱逐移民的立场,开始设立移民局招收移民,并出台了多项奖励措施。例如,1906年,辽宁新民府设立新民蒲城水利局。开挖新开河是为了促进水稻生产。

到了北洋政府,东北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垦荒和水稻种植的支持力度。 1913年,在辽宁出租车湾建立水稻试验基地,绘制通俗易懂的水稻种植图,分发到各县。同年,成立奉天省水利局,开挖水利灌溉工程“引泥入浦”。北洋政府东北当局还多次进行土地调查,将查明的耕地低价出售给农民耕种。

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当时,韩国是日本的殖民地。东北当局害怕日本人利用朝鲜移民入侵、渗透东北,于是鼓励汉族种植水稻,汉族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1918年,内务部和北洋政府农商部向奉天省发出通告,称“朝鲜人到满洲旅游,必买稻田,严加防范”。东北当局宣布《提倡华民耕种水稻办法》。责成各县政府调查辖区内稻田面积,县政府鼓励农会劝说群众种稻。如果资金不足,政府会向乡村绅士贸易公司提供贷款。

上图_东北大米

20世纪初,东北地区相继建立了奉天官牧场、新集公司、普丰农场、彰武农场等官办或商业稻田企业。这些稻田企业招收人员耕种土地,提供农资、粮食、住所,极大地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增加。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营,原本不产水稻的东北三省逐渐变成了北方水稻之乡,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 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人掠夺了东北的水稻资源。解放后,东北才回到人民手中,富饶的黑土地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北方大仓”。作者:大狮子编辑:莉莉丝

参考:

[1]《论近代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于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金英满文研究2007.4

[2]《朝鲜移民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易宝忠中国农业史2002.1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