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小型炮艇_二战德军炮艇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二战德国小型炮艇_二战德军炮艇

作者:风千里

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韩国足球队凭借一系列手段,一路杀入四分之一决赛并争夺季军时,韩国海军却在位于南北分界线附近的延坪岛,遭到朝军炮艇的当头棒喝。

当天上午10时,两艘隶属于朝军海军西海舰队的两艘冲津级炮艇,闯入南北分线韩国一侧海域,在与前来拦截的6艘韩国“大鹫”级巡逻艇(也译为“虎头海雕”)短暂对峙后突然开火,尾随朝军684艇航行的韩国357号艇遭对方到重点打击。357艇上的韩军官兵疯狂地用艇上的加特林机炮和重还击,但684艇上装备的从T-34坦克上拆下来的85毫米坦克炮,立刻就打得357艇无力还击,中弹起火,一个小时后便沉入海底。

二战德国小型炮艇_二战德军炮艇

第二次延坪海战中与韩国大鹫型巡逻艇交战的韩国冲津级炮艇

被打捞出水的357艇

这次延平岛海上冲突,面对韩国6艘现代化的巡逻艇,朝军的2艘苏制122型炮艇凭借舰艏的85毫米坦克炮,成功压制住了对方。虽然684艇遭到重创,官兵伤亡,但还是强撑着驶回基地,在这种低烈度海上冲突中,这种装备坦克炮的非典型炮艇,在敌人数倍于己的劣势下能够取得战术优势,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注意。

延坪海战后,部分换装D-10型100毫米坦克炮的朝军冲津级炮艇

将坦克炮直接装在炮艇甲板上以增强火力,这其实苏联时期的老传统,主要应用于当时的内河炮艇身上。苏东一带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流大多水深且流速慢,从第聂伯河到莱茵河,自古以就是重要的水上航线。为了守卫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包括苏联在内的一批东欧国家在二战前后都装备了具备一定火力输出能力的内河炮艇,以应付低烈度的水上冲突或支援岸上步兵作战。其中,为了加强火力,不少国家直接将坦克或步兵战车的火炮搬上甲板,称为独具特色的“水上坦克”部队。

南北战争时期,北军建造的内河蒸汽炮舰

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早期的铁甲舰就是以浅水炮舰的形式出现,美国南北双方都曾将陆的前膛重炮装在专设的炮房内,实战证明,这种早期炮舰虽然航速很慢且稳定性不佳,但非常适合在沿海和深入内陆的江河湖泊作战。一时间,内河炮舰的概念开始风靡各国,不过到20世纪初,这些内河炮艇更多的是直接将海的舰炮移植过来,比如英国曾在一批改装的低干舷驳船上安装了15英寸双联主炮,孱弱的船体配上如此巨大口径的舰炮,使得这种炮艇头重脚轻,只能将行动范围局限在内河流域。美国也曾建造了一批蒙特雷级浅水重炮舰,装配双联12英寸舰炮,在当时这种炮舰有个专属名词——“莫尼特”(名称取自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建造的首艘铁甲舰莫尼特号)。

美军装备的蒙特雷级浅水重炮舰

20世纪初意大利建造的加斯托尔级内河炮舰,其船艉装备的阿姆斯特朗12英寸舰炮让整船显得头重脚轻

1890年,沙俄也曾经将建造或改建过一批内河炮舰,不过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都是直接把野战炮安装到内河驳船上,主要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以及远东一带水域进行巡逻。日俄战争后,随着沙俄太平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日军开始深入东北内陆地区,与沙俄争夺东北的控制权。从松花江嫩江一带流域成为沙俄阻止日军北上的屏障,沙俄当局开始更多的运用内河炮舰与日军展开周旋,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东北地区的实战中,俄军对内河炮舰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内河炮舰的首要任务是近距离支援陆上军队作战,而内河流域炮艇或炮舰之间的遭遇战比较少见,因此,传统的莫尼特型炮舰装备的大口径野战炮或舰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实战需求,而需要更多的迫击炮或速射炮,同时需要较小的吨位以适合在内河航道快速机动。在日俄战争后期,俄军就曾将手摇式加特林机炮装在松花江的驳船上,成功压制住了岸上企图渡河的日军一个大队。

19世纪末航行于伏尔加河的沙俄浅水炮舰

受到日俄战争后期实战经验的影响,俄军的内河炮舰体积与吨位越做越小,成为名副其实的炮艇,主战武器从过去的舰炮或野战炮换成了迫击炮、速射炮和重。这种成本低廉,机动性强的内河炮艇一直沿用到苏德战争时期。

1941年,德军长驱直入苏联腹地,内河流域纷纷成为前线,内河炮艇成为苏军的重要武器,不过在战争初期苏军一路败退的大潮中,由炮艇组成的内河舰队大多数时间里都被用来疏散平民和转移物资,直到斯大林格勒会战时,伏尔加河畔成为前沿阵地,内河炮艇才真正披挂上阵,但苏军很快发现,沿用沙俄时期作战思想的炮艇此时面对的早已不是毫无掩护的轻步兵,而是重装披挂的德军机械化部队,以往的武器根本无法给敌人造成威胁,而坦克炮就成为了这种作战环境下的首选。

内河炮艇的作战环境非常特殊。首先在实战中,内河炮艇的作战距离普遍较近(一般在5公里范围内),在这么近的距离内,炮艇在目视距离内进行直瞄射击,而不需要舰炮或野战炮那样精密的测距仪,而坦克炮正是理想的直瞄射击武器。其次,内河炮艇吨位普遍较小,如苏联当时的装备的1125型炮艇只有26吨,艇内的空间相当紧张,根本无法装备中大口径舰炮那样庞大的弹药库和复杂的扬弹系统。而舰炮的威力又太小,但坦克炮就方便多,坦克车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的问题,将坦克炮塔直接装载到船体上,意味着整个弹药库和供弹系统也随之移植过来,这样就极大节约了炮艇上宝贵的空间。

当然,坦克炮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射速远逊于舰炮,而且由于炮塔尺寸的限制,其仰角很小,射界有限,不过这些都是细微之处的小节,对于内河航道已经燃起战火的苏联而言,大规模改造现有的炮艇成为必然之选。

苏德战争时期,苏联内河舰队装备的1124型炮艇,舰艏装备76毫米坦克炮,舰桥后还装备有喀秋莎火箭炮

航行于第聂伯河的苏联1125型炮艇

苏军攻克柏林之际,面对德国平原上纵横交错的运河网,苏军甚至就近找来渡船,直接将T-34坦克开上渡船,充当简单的内河炮艇

到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大批的苏制1124型和1125型炮艇被装上了T-34/76型的76毫米坦克炮,这种成本低廉的做法很快让伏尔加内河舰队拥有了可观的火力输出。其中1124型炮艇吨位较大(52吨),在舰艏和舰艉各装有一门76毫米坦克炮,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艘战列舰。而吨位较小的1125型则在舰艏装有一门76毫米炮,在会战白热化期间,伏尔加内河舰队凭借这些“坦克炮艇”,成功迟滞了德军的进攻势头,保护了苏军后方补给线的安全。到会战后期,这些炮艇还作为火力平台向德军阵地进行炮击,有力支援了苏联陆军的反攻。

战争后期,苏联又将T-34/85上的85毫米坦克炮和IS-2上的122毫米坦克炮装在炮艇上,内河舰队的火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给沿河一带活动的德军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与损失。战争胜利结束后,将“坦克炮”搬上船这种看似临时性的做法却并没有被苏军摒弃,随着T-54/55坦克,PT-76步兵战车等新式装甲车辆的大规模装备部队,他们身上装备的新型坦克炮很快就被拿来为内河舰队的炮艇们所用,比如装备了PT-76步战车上面的D-56L型76.2毫米坦克炮的1204“雄蜂”型内河炮艇,装备T-54坦克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的1208“雅罗鱼”型炮艇。这些“坦克炮艇”中有很多至今仍在俄罗斯的内河舰队里服役。

苏联1204“雄蜂“型炮艇

苏联1208“雅罗鱼“型炮艇

除了苏联之外,其他东欧国家也都采用相似的办法来武装自己的内河炮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罗马尼亚,由于该国西部和南部国境线都在多瑙河上,其首都布加勒斯特更是坐落在多瑙河北岸,内河航道在罗马尼亚境内纵横交错,因此,它对内河炮艇的需求远多于其他东欧国家,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与整个华约集团分道扬镳的南斯拉夫正是与罗马尼亚隔多瑙河相望。因此,内河炮艇的建造任务一直是罗马尼亚海军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老旧的苏制1124和1125型炮艇退出现役,罗马尼亚开始尝试自己研制内河炮艇,当时的国营曼加利亚造船厂很快就设计出排水量高达410吨的“布鲁塔”级炮艇。该艇沿用苏联的老办法,将国产化的D-10型100毫米坦克炮作为主炮,并将原有的铸造炮塔改装为焊接炮塔,将正面装甲厚度增强到200毫米。除此之外,罗马尼亚还把尽可能多的陆战武器搬上船,比如14.5毫米与12.7毫米高射,7.62毫米,整个炮艇除主炮外,居然装备有14门各型,甚至还装备了BM-21型40管122毫米火箭炮,火力之充沛在当时的苏东集团建造的各型炮艇中显得相当抢眼。不久,罗马尼亚又建造了“米哈伊尔-康斯坦提内斯库”型内河炮艇,该艇在继承“布鲁塔”的设计思想上,火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装备两门D-10坦克炮,还在侧舷加装两门30毫米机炮,这两款成功的内河炮艇,让罗马尼亚的内河舰队称雄于多瑙河东部水域。

罗马尼亚建造的“布鲁塔”级内河炮艇

演习中的罗马尼亚“米哈伊尔-康斯坦提内斯库”级内河炮艇

回到文中开头时的延平岛海战。在这场海上冲突中,朝军沿袭了苏联坦克炮艇的改装思路,直接将坦克炮搬上船,在与韩国仅装备加特林主炮的“大鹫”型巡逻艇交战时,具有很大的火力优势。而“大鹫”型的船体根本无力抵挡85毫米炮弹的打击。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双方交战的地区是在近海海域,缺乏精确瞄准系统且射速慢的85毫米坦克炮其实并不适合在海潮汹涌的近海一代作战,朝方也是在双方距离极近时才得以精确射击,而且在韩国后援巡逻艇到来后,85毫米火炮射速缓慢的劣势被暴露无遗。朝方在于己不利时只得撤退,依靠适用于浅水炮舰的坦克炮取得的暂时性战术优势是无法复制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