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代表制度_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约是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代表制度_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约是

1865年9月20日,近代中国最大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李鸿章在其奏折中说:“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道出了办厂之用意,即是“自强”。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之后,左宗棠随即在福州兴办船政局,专门从事军舰生产与海军人员培训。曾几何时,大清还强调“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可如今近代化企业在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南沿海、沿海一带)兴办。伴随着“滚滚浓烟”之飘起,宣告了农业时代的“田园风光”成了过去,晚清历史迈向一个新时期,即是后人常说的近代化。晚清近代化,兴起于同治、光绪年间,并由政府主导,故而称之为“同光新政”,又名“洋务运动”、“夷务运动”、“自强运动”等。“同光新政”对晚清近代化之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为深远的。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代表制度_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约是

01.“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廷内部开明人士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1840年6月,一向被视为“蛮夷”的英国远东舰队居然炮轰广州城,悍然挑起战争,还将“天朝上国”大清王朝击败,并强迫其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议定关税。1856年10月,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次炮轰广州,而后一路杀往天津、北京,强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与此同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纵横大江南北,占据东南这块财税重地;张乐行、张宗禹、任化邦等领导“捻军”则横扫两淮流域,攻略中原各地,威胁大清心脏地带安全。外有英、法、美、俄等强敌环伺并不时敲诈、勒索,内有太平军、“捻军”作乱,大清王朝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之前王朝所未曾遇到之危机。如此之局势,稍有不慎,不但帝国毁于一旦,华夏文明、儒家文明也会遭受劫难。

所谓是“社稷危亡思良臣”,在内忧外患之严峻局势下,朝廷内部也不缺乏开明之士,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救国良方。如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奕訢、冯桂芬、左宗棠、张之洞,等等,他们均有自己的救国良策,均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新政”。

李鸿章:“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此次克复湖州等城,破敌摧坚,颇得开花炮弹之力。”(筹办洋务始末)

恭亲王奕訢:“自换约以来,该夷(英国)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肢体之患也。”(节选自《筹办夷务始末》)

冯桂芬:“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选自《校邠庐抗议》)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节选《海国图志》)

02.机器大生产降临华夏大地,工业化浪潮由此兴起,田园风光不再

西方列强之入侵,打断了本就难以转向近代化生产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客观上推动了晚清近代企业之建立与发展。列强的“坚船利炮”与“廉价商品”,让李鸿章等开明人士意识到了中华在技术上与欧洲存在代差,一个是“工业时代”,一个则停留在“农业时代”,这是中华屡屡受欺凌之原因。在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之呼吁下,慈禧决定执行“新政”,第一步则是兴办近代化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实现“自强”,谓之“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此,率先建立的是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接着,洋务派继续向前进一步,兴办了民用企业,以求“富裕”,国家昌隆,如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等。如此,官方主导的工业化开始了,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了属于自己的近代化工厂,这具有划时代意义。

洋务派主导下的近代工业化,自然会影响到民间有识之士,他们也纷纷起来兴办企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典型代表就是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轻纺工业。如此,官办企业、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华夏大地出现了工业化浪潮,农业时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时代”一去不复返。正如部分开明官员所言:“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选自《筹办夷务始末》)可知,中国民族工业正在崛起,他们从海外引进技术、原料,与列强进行争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济权益。当轮船招商局正式运营有起色后,太常寺卿陈兰彬曰:“这一局成立后,外国船只载客量和载货量都减少了。”一语道出工业化之意义。

03.军事工业化的武装力量,普及,迎来“钢铁”时代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登陆天津,而后朝北京前进,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麾下3万蒙古、东三省马队在通州八里桥进行决战。此战,联军7000步兵吊打满清骑兵,3万铁骑阵亡4000余人,联军则死伤10余人。如此巨大之伤亡比例,让清朝内部开明人士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代差,没有军事工业化的武装力量,只能是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军屡次攻城都惨败,只能采取“长围战术”,凭借国力耗死对手。一旦与西方列强合作,则形势就此改变,“长围战术”靠边站,大口径火炮成为绝对之攻坚利器,太平军营垒再坚固也挡不住开花大炮。正如李鸿章所言:“此次克复湖州等城,破敌摧坚,颇得开花炮弹之力。”一语道出现代化武器对战争之重要性。李秀成在其《自述书》中也说:“苏福省之陷落,实乃洋鬼作怪。”从侧面上反映出近代军事工业之重要性。

若想抵御列强,剿灭起义军,传统的冷兵器派不上用场,发展军事工业、普及才是制胜之道。为此,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近代军事工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不但生产陆军使用的洋枪、洋炮,还生产海军使用的舰艇、、等。鉴于欧美列强入侵多来自海上,清朝将军事工业化之重点放在组建近代化海军上,如左宗棠言:“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选自《筹办夷务始末》)为此,清朝组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是重中之重,主力舰10艘,战斗舰艇总排水量近五万吨,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由此,清朝武装力量逐步告别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基本全副,迎来了军事上的“钢铁”时代。

04.近代化背景下教育的转折,保留传统之基础上,国际范十足

随着“同光新政”之开展,工业化步伐之加快,教育领域之变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形成,经唐、两宋、元等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并逐步走向衰落。在科举制度下,学校教育与考试、做官相联系,儒家经典成为必修课,自然科学则不受待见,被称为“奇技淫巧”,为士林所不齿。学习儒家经典书籍有错吗?答案是没错,可一心专注于儒家经典则行不通。这是因为,儒家经典重视人文社科,而相对轻视自然科学教育,这对工业化是非常不利的。工业化社会需要的不是熟读“经史子集”的传统儒生,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术之人才,这是机器大生产对人才追求之必然结果。工业化大背景下,传统教育领域必须要做出变革,以适应时代之需要,可传统思想观念(科举做官)根深蒂固,教育领域自然会呈现出新旧并存之局面,在保留传统之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1862年8月,晚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在北京成立同文馆,开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科目,培养翻译人才;后则开设天文、算学科,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京师同文馆建立后,上海广方言馆等近代学堂也纷纷兴办,为“同光新政”培养实用人才。1871年,在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之大力倡导下,清政府决定派遣留美学生,直接去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欧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大轰动,它表明晚清教育已朝近代化方向变革,开始融入世界。教育领域的变革,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无英才,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等等。

05.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统“夷夏观念”受冲击,外交迈向近代化

1793年,乾隆皇帝当面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之请,“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以“天朝上国”之姿态,将英国“蛮夷”拒之门外。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近代化步伐之加快,清朝与列强之间的正面交往已经无法避免,传统“夷夏观念”必须改变,否则只能招致更烦。第二次战争时,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可是,咸丰皇帝认为公使进京有辱“天朝体制”,于是千方百计予以抵制,结果是战争继续,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损失更多权益。此时,清朝已经被卷入由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固守传统“夷夏之防”行不通,外交体制必须得做出调整。

1860年10月,焦佑瀛等十余名官员联名上奏:“驭夷之法,贵有责成。查向来夷务,由军机处办理。惟枢密之地 ,事务大繁,只能总持大纲,于细微曲折,不能详细考察。应请旨设立办理通商处,以王大臣领之,分为各司,办理各国事务。”(选自《筹办夷务始末》)建议成立专门处理外交事务之机构,以应对西方列强之挑战。次年,清廷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下分英国股、美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等机构,专门搞外交,这标志着晚清外交体制迈向了近代化。1876年,清朝派遣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这是近代派出第一任常驻外使节,“夷夏之防”藩离被撕开口子。随后,清朝相继派遣驻美、驻法、驻日、驻俄、驻德公使,外交体制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在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农民起义这“三千年未之大变局”下,为了应对危机挽救统治,“同光新政”应运而生,在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领域均做出相应变革与调整,尽量与国际接轨,标志着晚清社会步入近代化。必须说明的是,“同光新政”之措施虽然较全面,但改革力度不足,没有触动封建统治之根基,即是变革政体,更新上层建筑,这是它最大之局限,也注定近代化之成就是有限的。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 标志着以自强为奋斗目标的“同光新政”破产,清朝无法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清史稿》、《筹办夷务始末》、《校邠庐抗议》、《海国图志》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