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访问苏联、英国首相访问白宫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1996年第3期再论1939年苏联外交抉择的正确性杭福珍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全世界都吃了一惊。
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学界对这一条约的评价依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发现,许多文章往往把苏联签订该条约的动机过于恶意化,而对苏联为欧洲安全所做的努力以及它所处的东忧西患的特殊国际背景重视不够。
本文就此再作一点探讨,旨在说明1939年苏联的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说,苏联是最早意识到德国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从三十年代初开始就着手制定阻止侵略、保障安全的策略。
1933年12月12日,即德国退出国联的一个多月后,联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的爆发。
鉴于欧洲安全事情重大,同时还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实际上是苏联设想中的集体安全体系的雏形。法西斯德国不仅与布尔什维主义为敌,而且和英法同祥势不两立.随着扩军步伐的加快,作为德国天然邻国的法国在惊恐不安中惶惶不可终日。
凡尔赛和约割地赔款之痛使咬牙切齿的不会放过法国,半个世纪中遭到德国两次进攻的法国更不容德国东山再起。自一次大战结束后,法国一直对德国力量的恢复和德国对外政策向修正路线转变的可能性极为关注。
法国整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几乎都在积极谋求制约德国的灵丹妙药。法国虽然对布尔什维主义胆战心惊,然而,一战中法俄联合抗德的战略思想在一些现实主义的有远见的政治家中记忆犹新。西欧大国这一动向使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的实现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1934年2月,主张联苏抗德的政治家巴都出任法国外长,集体安全推向高潮。巴都从维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和自身安全及遏制德国出发,主张联合苏联和中东欧小国缔结“东方公约”大联盟。
苏联认为法国的大联盟有利于制止法西斯势力蔓延,符合苏联集体安全政策和集体防卫的原则,表示强烈支持并积极响应。从1934年5月起法苏两国围绕着缔结“东方公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外交磋商。苏联为使“东方公约”成为事实作了不懈的努力。
其外交官员奔波于各国之间.与此相关的国家应苏之邀也频频出访苏联。法苏要建一个“独立于英国的安全体系”,英国绝不赞成.英国从欧洲均衡利益出发,既不能容忍法国“国际威望与日俱增”,也不能容忍苏联东西部处境的大大改善。
由于英国的阻挠,加上德国的作梗以及波兰的“等距离外交”,最终使初见曙光的“东方公约”夭折了。巴都遇刺,赖伐尔上台,“东方公约”起死回生已不可能。
但在德国宣布建成空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刺激以及苏联的努力下,1935年5月2日法苏之间还是缔结了《法苏互助条约》,不论它的实际效用有多大,最起码说明苏联对集体防卫是极其认真的。
然而,法国却不把《法苏互助条约》当回事,该条约墨迹未干,赖伐尔就直言不讳的说:法苏条约不过是作为防止德国同苏联接近的手段,“是为了我在柏林谈判时取得更大的优势。”苏联的努力又一次付诸东流。
1936年3月7日,借口法国议会批准《法苏互助条约》违背了洛迩诺公约,三万五千人的军队开进了莱因非武装区。英法对此仅表示抗议而已,苏联却极为关注。
3月17日,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指出:德国进军莱因兰,旨在建立德国对整个欧洲大陆的霸权。苏联准备参与洛逝诺公约参加国可能向国联理事会提出并为理事国所可能接受的一切措施。
两天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对法国屯时报》记者发表谈话,他说:德国进军莱因兰,无疑是增加了对德国东部的国家包括苏联的危险,忽视这一点是错误的。但德国破坏条约,进入与法、比毗邻的莱因兰,首先是对法国和比利时的威胁。莫洛托夫明确表示,如果法国遭到一个欧洲国家的进攻,苏联将根据法苏条约和整个欧洲形势对法国提供援.
苏联确想利用这个机会,发挥集体安全的作用.狠狠打击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1938年3月至9月,苏联为挽救集体安全做最后努力。3月17日,即德国进入维也纳的第五天,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对报界声明中指出:“事到明天,可能就已经晚了,但是只要一切国家,特别是大国对集体和平的问题采取坚定的毫不含糊的立场,那么今天还不算晚。”
“苏联准备积极参加一切集体反击侵略者的措施,甚至不惜准备同侵略者关系发生不可避免的恶化。”到此时为止,苏联对集体安全可以说竭尽全力,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却认为苏联的建议会加强成立排它性的国家集团的趋势,“这种集团的成立,对欧洲和平的前途必然是有害的。”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李维诺夫在国联大会上再次承诺愿同法国一道援助捷克,苏联军事部门已做好准备与法捷军事部门一起商讨应采取的措施。
然而,英法抛售捷克的主意已定,苏联的任何积极行动“对张伯伦所进行的谈判和法国对于这次危机的处理丝毫不起作用。苏联的建议没有放在对付的天平上,而是受到冷漠的待遇。”
参考文献
国际事务概览·大战前夕 阿诺德·托因比 出版社:上海译文
法国中东欧外交的危机安东尼·康加 希出版社;纽约1975年版
1 93 1一1 9 3 9年国际关系简史 洪育沂出版社: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