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我国建立空间站的意义
无限的天空,承载着小鸟、飞机和星体的徜徉。在这广袤宇宙与地球之间,有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类壮举,那就是国际空间站。
这座壮观的结构,是由美国的NASA、俄罗斯的Roscosmos、欧洲的ESA、日本的JAXA以及加拿大的CSA,共同投入技术、资源和人力合作建造与运营的。
国际空间站,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建造时间最长的合作实验平台,也是外太空可供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宝贵场所。1998年的建设初期,来自16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将这个宏伟的构想变成了现实。而经过十多年的付出,它终于在2010年正式投入任务模式,预计将在2024年退役。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巨大,长度约为70米,宽度约为100米,内部可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达到900立方米。距离地面最近处约为400千米,最远处则达到409千米。然而,尽管它看似如此简单,却耗资巨大,动用了来自16个国家的力量,组装而成,可谓难度极大。
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核心组件是俄罗斯发射的“曙光号”功能舱,于1998年11月由质子号火箭发射进入太空。这个巨大的太空堡垒的第一块积木,由俄罗斯空间中心与美国波音公司联合研制制造,重约24吨,长约13米,内部体积达72立方米,可供宇航员使用的面积约为40平方米。它能够在不添加燃料的情况下持续飞行360个昼夜,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电力、推进、导航、通信、温度控制、压力调整等多项关键功能。
随后,俄罗斯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星辰号”服务舱,价值约3.2亿美元,长度13米,宽度30米,重量约19吨。该舱室包括生活舱、工作舱和过渡舱,以及一个非密闭舱室,内设通讯天线和发动机。生活舱内设有淋浴、睡眠区、冰箱、餐桌和厨房,共有14个窗户,为宇航员提供了一个宽敞的生活空间。此外,该功能舱还配备了4个对接口,可与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这个功能舱是由俄罗斯的K号火箭送入太空,并于2000年7月成功对接。
为了方便宇航员来往出入,国际空间站还增加了“寻求号”气闸舱,这是至关重要的元件。它于2001年7月由美国发射到太空。此外,还有“码头号”多功能对接舱,由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制造,重约4吨,体积约13立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与“星辰号”服务舱对接,并连接运货飞船和载人航天飞船。这个多功能对接舱于2001年9月由俄罗斯发射。
实验舱,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联合制造,是欧洲航天局最大的太空项目之一。这个实验舱内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包括生物细胞学、外太空生物学、材料和流体学、人类生理学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它于2008年由“亚特兰蒂斯号”飞船送入太空。
此外,日本也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希望号”,这是唯一一艘由日本制造的舱室。这个舱室由日本航天部门开发建造,是太空站中最大的舱室之一,由多个模块组成。其中,加压模块主体长约12米,外径4米,内径4米,内部设有10个国际标准的挂件。这个舱室于2008年3月由“奋斗号”飞船送入太空。此外,国际空间站还包括由欧洲航天局建造的“穹顶舱室”,它被安装在观察台上,提供了一个类似北极雪屋的外观。观察台上还装配了一个可操控机械臂的设备,以便进行太空观测。这个模块于2001年由“奋斗号”飞船送上太空。
最近,俄罗斯的“科学号”实验舱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最新成员。这个实验舱由俄罗斯两家公司联合制造,是在“曙光号”基础上研发而来,是国际空间站的第17个舱室。它的长度约为13米,直径约为4米,寿命约为15年,装备有欧洲航天局专为其定制的机械手臂,可进行各种操作。这个实验舱于2004年由质子M号火箭发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对天空怀有无限向往。古代中国明朝时期,万户曾坐上绑有爆竹的椅子,一声巨响后便消失在烟雾中。随着望远镜的发明,无数科学家用它来观测宇宙。现代科学家则发明了飞机、火箭和空间站,以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他们的探索和建造这些巨大的人工建筑物,都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