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岩溶学界专家学者“打卡”武隆喀斯特
(资料图片)
中新社重庆5月22日电 (肖江川 梁钦卿)21日至22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十五届国际培训班的5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重庆市武隆区开展岩溶地貌实地野外考察,“打卡”武隆喀斯特地貌。
武隆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交汇的褶皱地带,境内拥有溶洞、天坑、地缝、峡谷、峰丛等喀斯特自然景观。2007年,包括重庆武隆喀斯特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喀斯特由此成为中国第六处、重庆市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芙蓉洞、后坪天坑群、天生三桥这三个地貌分别展示了武隆喀斯特中的大型洞穴、冲蚀型天坑、天生桥与天坑等景观,是岩溶学界科普研究的重要例证。
走进芙蓉洞内,外国嘉宾们被石钟乳、石葡萄、石膏花、石珊瑚等形态多样的景观吸引,他们仔细观看洞内各类岩溶沉积物,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来自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的教授克里斯·葛立夫表示,芙蓉洞给他留下很深印象,洞内规模非常大,景观高度达上百米,而且沉积物种类非常丰富,保存情况也非常好。他表示,将推动美国猛犸洞与中国芙蓉洞两个姊妹洞穴在科考研究、资源保护方面深入合作。
在后坪天坑群旁,前来考察的外国嘉宾通过无人机设备一探天坑全貌。“我很幸运能参加此次考察,这些现象原本我只在书本里见过,现在我很幸运都能实地看到。”来自菲律宾矿产和地球科学局的研究员丽莎·曼萨诺说,“未来我想邀请菲律宾的朋友、游客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以及喜欢自然、热爱环境的人到武隆看看这些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据了解,为深入研究武隆喀斯特地质地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还在武隆成立了岩溶研究基地,针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