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潮沟样线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区首次记录到红喉鹨7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下沙潮沟样线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区首次记录到红喉鹨7只

早春四月,花开正浓,又到了冬候鸟的迁徙旺季。成群的候鸟搭上开往春日的特快列车,沐着暖风,一路向北,给它们的繁殖地捎上来自南方越冬地的问候。

市绿化市容局介绍,近日,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开展的鸟类调查中,观察记录到2种九段沙湿地鸟类名录的“新成员”,经现场确认为黄头鹡鸰和红喉鹨。详见↓

九段沙鸟类名录


(相关资料图)

喜添两位新成员

黄头鹡鸰

黄头鹡鸰,是鹡鸰家族中体型偏小的成员,体长约18厘米,头部和下体为鲜艳的黄色。雄鸟耳羽同颈侧相连,特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雌鸟或亚成鸟,耳羽同颈侧不相连,背部灰色。

黄头鹡鸰多在水边出没,通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偶尔也有单独行动的,觅食时沿水疾速小跑,埋头追捕食物,栖息时尾羽上下摆动。主要繁殖于中东北部、俄罗斯、中亚、印度西北部、中国北方,越冬期则会飞往印度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

此次在九段沙保护区鸟类监测中,下沙潮沟样线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区,首次记录到黄头鹡鸰1只,为九段沙保护区鸟类新记录。

红喉鹨

红喉鹨,中等体型的褐色鹨,体长约15厘米,上体褐色较重,腰部密布纵纹并具黑色斑块,胸部较少粗黑色纵纹,喉部多为棕红色。繁殖期头侧、喉部至上胸呈棕红色,上体棕色,具有明显的黑褐色纵纹。非繁殖期头侧、喉部至上胸仅少许沾红。

红喉鹨偏好湿润的耕作区包括稻田,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繁殖于古北区北部,迁徙季跨越中国北方、华东、华中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海南和台湾越冬,其他越冬地还包括非洲、印度北部,东南亚至马来半岛、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

此次在九段沙保护区鸟类监测中,下沙潮沟样线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区,首次记录到红喉鹨7只,为九段沙保护区鸟类新记录。

截至目前,九段沙已记录到鸟类20目53科23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级别的鸟类2种,濒危(EN)级别的鸟类5种,易危(VU)级别的鸟类10种。黄头鹡鸰和红喉鹨的到访,正是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有力见证噢~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