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 为保护母亲河夯实基础——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现场直击
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 题: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 为保护母亲河夯实基础——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现场直击
新华社记者高敬
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
(资料图)
为加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部近期启动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新华社记者随排查工作组在山西省吕梁市上山下河进行实地排查,看如何把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
上山下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
21日上午,吕梁市柳林县黄河支流三川河岸边,一组排查人员在一家洗煤厂外进行排查。两名排查人员系着安全绳被下放到河岸下面,仔细查看杂草下是否有排污口。同时,一架无人机沿着河岸扫视一遍之后,围绕这家工厂的外围进行仔细勘查。
经过检查后,排查人员确认这家工厂只有一个已经登记的排污口,将相关信息上传到手机里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信息系统。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启动,目前完成了黄河上游和若干重要支流排污口的排查。此前,生态环境部在长江、渤海排污口排查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次负责排查吕梁市的城市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何连生介绍,此次排查工作要求把一切正在排,有迹象,或者是有可能向河流、湖库、湿地以及溪沟、坑塘等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口子,全部纳入排查范围,并登记建立清单。
他说,这里山势陡峭、交通不便,有的排污口在河道边,与道路的落差较大,排查人员需要使用安全绳等设备才能到达排污口附近。还有些地方人力难以到达,需要借助无人机进行拍摄,来确认是否为排污口。
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采用了三级排查模式:第一级排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级排查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进行徒步现场排查,核实确定排污口信息;第三级排查组织业务骨干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
当前正在进行的二级排查,共调动280多名排查人员,同时应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全地形机器人、荧光溯源仪等高科技设备,让一些隐藏在水下、桥下、林下的排污口无所遁形。
问题导向,找准黄河水环境改善的抓手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排查梳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的“风险点”。
此次仅吕梁市就涉及970多个疑似点位的排查任务,排查人员还要发现疑似点位周边是否还有此前未发现的排污口。
在柳林县坪上村一处坑塘,几辆吸污车正在转运养殖场废水,水体浑浊发黑,持续散发着臭味。排查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储存的是附近一家养殖场的冲洗废水,与黄河干流直线距离只有大约200米。坑塘没有做防渗处理,遇到暴雨等天气,污水还会有溢流风险,这个点位将被认定为一个排污口。
临县碛口古镇,地处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区。记者跟随排查人员下到黄河岸边看到,一些客栈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由于目前并非旅游旺季,污水总量不大。碛口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镇上正在建设一家污水处理厂,预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
何连生介绍,排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些地方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许多村镇的污水和雨水管网混排直排问题常见。排查人员还注意到,黄河沿岸和一些支流两岸堆放着大量生活垃圾,当地的垃圾收集转运能力也存在短板。一些农家乐、小型养殖场等基本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手把垃圾丢在河道、污水随意泼洒等现象常见。”他说。
“查、测、溯、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此次排查中,山西、陕西、甘肃的14个地市由生态环境部组织进行排查,山东、河南按照相关要求和技术规范自行组织排查。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对地方进行监督检查有所不同,排污口排查是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重要途径。
这位负责人介绍,要落实“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项任务,现场排查、摸清底数,只是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第一步,为科学整治夯实基础。排查后还需要开展监测,分析掌握污染物入河情况;进行溯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分类整治,推动解决突出排污问题,提升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按照计划,今年要完成黄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溯源80%和整治30%的任务,到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通过排查整治,构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大数据系统,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和水平。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是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统筹谋划排查后的各项重点工作,围绕“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的目标,各司其责,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系统提升截污治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