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区域看发展】应对极端气候,没电了怎么办?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走进区域看发展】应对极端气候,没电了怎么办?

中新网成都3月1日电(刘欢)去年夏天,全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用电、限电成了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近日,在“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中,中新网了解到,为应对四川高温缺电问题,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含加快研发解决储能问题等新技术。

在研究院内,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科技创新部主任吕岚春向中新网介绍道,极端气候条件、电源结构不合理、省市骨干电网薄弱、负荷灵活性不足等是造成去年高温限电的主要痛点。当前应该基于这些痛点着重发力,例如加快建设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同时加快分布式电源和新型储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资料图】

吕岚春现场向中新网展示了一种新的储能发电装置模型——新型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型。

新型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型 刘欢 摄

他介绍说,在电力富余的时候,空气压缩装置把空气压缩进入地下盐穴储存,需要用电时再把空气释放出来带动电机发电,这样就可以实现发电用电到储能再回到发电。

据悉,2022年5月,这项技术在江苏常州金坛率先应用,一个储能周期可存储电量3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量。

而这只是研究院研发的多项新能源技术之一。研究院目前已研发了近百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申请专利600余件,授权270余件,为500余项清华大学创新成果来川转化“铺路搭桥”。

这些技术的研发与人才引进息息相关。

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首个科研机构,吕岚春表示,清华大学选址四川成都,一方面是了解到这里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与优势,另一方面,四川省高校资源富集,各类人才基础支撑强,能够帮助研究院实现人才聚集和创新成果转化。

“四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强,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支持力度很大。”吕岚春回忆说,研究院刚刚在四川落地时,人生地不熟,政府部门在业务办理、场地规划、政策补贴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研究院能够很快展开工作。

据悉,2016年3月,为落实“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2+2合作协议,服务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华大学以电机系为依托,在四川天府新区设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

现在,研究院已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3名,省级人才26名,高级职称70余名,打造了一支400余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10个,建设高能级实验室8个,承担科研项目870余项,竞争性科研经费8.6亿元。(完)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