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产教资源 培养高技能人才(深聚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旨在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
本期教育版,我们关注地方和职业院校的新实践,看他们如何推进改革,着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关资料图)
——编 者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
服务区域发展,让人才与产业有机衔接
本报记者 金正波
“印象最深的是去海尔智能工厂实践,给我们的任务是挖掘企业痛点,提出解决方案。”毕业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孟颖回忆起大三实习经历,依然印象深刻。
孟颖和同学们入驻工厂初期,曾提出过不少设想,但都被工程师否定了。孟颖没有泄气,她在滚筒洗衣机质量检测环节发现:检测流水线仍需人工打开滚筒门,投放模拟洗涤负载。她大胆设想,能否用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孟颖和同学们发挥专业优势,形成技术方案。正是这次实践,让孟颖获得第二届海河教育园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顺利入职天津一家测控企业研发中心。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所在的海河教育园区,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园区,坐落着1所应用技术大学、7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院校。园区每年举办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把企业实际需求作为比赛项目,由院校组建团队解题,同时政府对优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詹珽表示,通过以赛促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了有机衔接。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海河教育园区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天津鸿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天津职业大学精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新需求,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企业输送大量技能人才……海河教育园区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架起“立交桥”,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天津市高职专业对接全市主导产业占比98%,年社会培训30万人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表示,将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对接天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点评: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天津打造海河教育园区职教示范窗口,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设区域产教联合体,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方面,作出了宝贵探索。
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本报记者 闫伊乔
“深职院是一个可以圆梦的地方!”去年8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2020级学生宋明亮携手中外队友,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摘得银牌。
为保障队伍备赛,学校专门组建了由6名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在指导老师李健平看来,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是教学的一种延伸,“既能展现同学们的精湛技艺,也能通过参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如今在深职院,学生备赛集训的表现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考核,大赛成绩可以参与期末综合成绩评定,考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进入课程评价。
入学后,宋明亮凭借在中职学习时打下的牢固基础,经选拔进入学院的“比亚迪精英班”,每周末都有机会听比亚迪一线工程师授课。作为校外导师,比亚迪工程师陈红光把工作经验融进课堂,“在课程开发和设置阶段我们就参与其中,这有助于让他们毕业后能迅速从‘学生’转化为‘员工’。”
深职院还与多家企业联手创办特色产业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宋荣介绍,“学院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育人才,从而实现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为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深职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名匠大师领衔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深职院现有的2000余名教职工中,“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达90%。据了解,学校每年都会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脱产学习新技术,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实战中检验技能水平。
“立足深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联合头部企业共同开发新行业、新职业、新专业、新课程,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深职院校长许建领表示,未来深职院将继续密切关注产业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点评: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看其能否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趋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化专业布局,建立特色产业学院,打造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探索与实践。
江苏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促进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本报记者 吴 月
焊花飞溅,映照沉稳的身影——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车间里,00后焊接技工史先良正从事转向架构架焊接。15岁时,他抱着“学一门过硬技术”的愿望来到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岁时,毕业第二年,他就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
“大国工匠手把手地指导,让我掌握了扎实的本领,对现在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在史先良看来,自己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
作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直属职业院校,近年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技术、人才、资源、文化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走进学校轨道车辆技术实训基地,一列长长的地铁车体和地铁车辆核心实训模块映入眼帘。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整车电气、受电弓、车门、转向架等功能调试。
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集成度高,单体制造成本高、所需场地大。如何破解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副校长徐璐介绍,通过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中车子企业布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的轨道交通行业实训基地群已基本形成,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训资源。
中车高铁工匠协同创新中心的荣誉墙上,90后高级技师巢杰获得的技能奖项十分醒目。从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他进入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又被学校引进为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我希望帮助学生们用技能创造价值。”巢杰说。
巢杰所在的焊接与检测教研室中,还有多名从企业引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的关键之一,在于企业人才优势的注入。”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喜民介绍,学校积极集聚校企人才资源,开展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据了解,中车集团将继续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力度,下一步将在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点评: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最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曾是一些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在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融合共建实训基地、人才融合共建教学团队等实践,展现了产教融合的成果与潜力,体现了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甘肃武威职业学院
深化科教融汇,拓宽成长成才通道
本报记者 吴 丹
前不久,武威职业学院的17名学生启程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实习。
“能到顶级科研机构学习,机会难得。”能源工程系2019届毕业生田丹,是武威职业学院第一批前往上海应物所实习的学生。从第一次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接触高端科研设备时的紧张,到将其化为学习成长的动力,一年后,田丹被上海应物所录用,分配到武威园区工作。
“科研工作的产出,不止学术论文一种形式,从科学理念到工程图纸,再到组装大科学装置,需要不同层次人才通力协作。”上海应物所研究员汤睿,是田丹的“产业导师”,经过5年的观察与合作,汤睿认为:“高职人才经过育训结合培养后,能够胜任技术型、技能型任务,成长为科研人员的助手,在打造大国重器中大有可为。”
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牵手”的惊喜,还有更多。甘肃武威风能、光热资源丰富,适合新能源项目落地。2018年,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武威职业学院开办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成为中科院在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点。“学院在全国首开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填补了高职高专无氢能专业的空白。”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副院长黄述杰说,5年来,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557人,其中超过70%的毕业生在西部新能源产业就业。
“高职院校与中科院研究所合作办学,为高职高起点办学、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武威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赵明表示,将坚持“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共同育人、合作研究”思路,持续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点评:“科教融汇”重在融合汇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做到教育与科研同向发力,一体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质量。武威职业学院与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牵手”, 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找到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切入口,在提升院校吸引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6日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