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追随”美国欲何往
2022年,日本外交秉承“追随美国”的固有模式,借“印太经济框架”“四边机制”之势,积极向北约靠拢,并试图突破“专守防卫”的束缚;在强势制裁俄罗斯的同时,自身利益受到了反噬;错误地视中国为“最大挑战”,没能借助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契机,切实改善对华关系。
强势对俄制裁遭反噬
(资料图片)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将俄乌冲突视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契机。日本紧跟美欧对俄制裁节奏,采取了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在内的多方面对俄制裁措施,并根据冲突的进展状态不断为制裁“加码”。当俄乌双方争夺进入“胶着”状态时,日本认为俄军转入战略收缩,冲突难以持续,这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俄制裁力度。而作为对俄制裁的配套举措,日本开展了频繁的穿梭外交。日本政府非常担心国际舆论的分化,特别关注东亚多数国家与美欧之间的政策差异。俄乌冲突爆发后,岸田文雄先后访问了印度、柬埔寨、印尼、越南、泰国等多个亚太国家,加紧攒拢本地区各国,有意在美欧与东亚各国之间充当“中间人”,确保东亚国家既不倒向俄罗斯,也不保持外交沉默,而是成为美欧日对俄政策的支持者。
日本对俄罗斯制裁的负面效应开始反噬自身利益。对于反制日本,俄罗斯更多的是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终止与日本围绕南千岛群岛签署的便利化访问协议,停止有关和平条约问题的谈判,并叫停两国间的一切合作项目。这事实上等同于关上了和平解决南千岛群岛争端的大门,着实戳中了日本要害。对此,日本政府反应异常强烈,称“俄是将侵略乌克兰的后果转嫁到日俄关系上”。日本全然不提追随美欧对俄制裁以及俄罗斯反制的原因,摆出受害者姿态,片面强调俄罗斯毁约。
丧失“和平国家”形象
2022年,从日美领导人举行会晤,到日本成为“印太经济框架”初始成员之一,再到美日澳印“四边机制”领导人会议召开,日本借势激进地与美国大秀“迎合”。美国总统拜登进行了任内首次亚洲之行,将日本作为其行程上的重要一站,给足了日本“面子”。日本在卖力为美国“印太战略”摇旗呐喊的同时,趁机强刷“存在感”。
为支持构建美国设想的“亚太版北约”,日本积极向北约靠拢,并试图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岸田文雄参加北约马德里峰会,成为第一位参加北约峰会的日本首相,但他显然对此并不满足,还考虑设立专职的驻北约大使,以便日本更多地与北约保持沟通,进一步稳固日本的地位与作用。马德里峰会期间,岸田文雄不断呼吁北约加大对印太事务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长远来看,日本图谋成为北约在这一地区“办事处”的所在地。
俄乌冲突后,日本积极关注德国军事动向变化,认为德国宣布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无疑“是历史性的方向转化”。日本的潜台词是,连德国都能大幅增加军费,日本也应该放开手脚发展军力。日本自民党高层提出建议,日本应参照北约,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岸田文雄在与拜登会晤时承诺大幅增加防务预算,“从根本上强化防卫能力”。
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出台堪称是日本今年的一部“重头戏”,不但将日本拥有所谓的“反击能力”明确写入相关文件中,而且准备在未来的五年中增加43万亿日元(约2.2万亿元人民币)的防卫经费,使得防卫费在GDP中的占比达到2%,实现与英法等国同等的水准。如此一来,基于宪法第九条的“专守防卫”受到严重挑战。
日本有意放弃战后一直标榜的“和平国家”形象,通过加入美国主导的军事集团,倾向于以军事作为化解国际争端的手段。同时,巧用“专守防卫”,谋取所谓的“反击能力”,有效规避了“专守防卫”政策的束缚,为今后修宪铺路。
错把机遇当挑战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也有曲折,特别是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邦交正常化50周年,本应是改善两国关系的良好契机,但日本却正把中国视为“最现实的威胁”——在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将中国明确表述为地区安全保障“目前为止最大的战略挑战”。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试图将中国裹挟进俄乌冲突的国际舆论旋涡,减缓日本对俄制裁所产生的反作用。2月24日,岸田文雄在G7首脑会议上宣称,“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行为应采取适当的应对举措,以免给他国留下错误的示范效应”;4月初,在北约总部召开的外长会议上,日本外相林芳正称“中俄维持密切关系,军事合作不断深化,动向值得关注”。日本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世界各国应警惕中国在东亚采取同样的军事冒险行动。日本宣扬“中国威胁论”在具体操作手法上就是大打“台湾牌”,以执政的自民党为核心的跨党派议员团体,包括前政要在内等亲台势力,接连造访台湾,与台当局加紧勾连。
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按照今年中日两国首脑会晤所达成的共识,共同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管控分歧,做好扩大共识、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大文章。(光明日报 本报东京12月29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马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