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多个创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中国发射了多颗高分卫星,利用这些卫星拍摄的照片可以观察到中国国土的细微变化。
通过高分卫星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过去几年,深圳前海是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
2012年,这里还是一片泥泞的滩涂;十年之间,一座座蕴藏着创新密码的建筑物不断茁壮成长。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601家深港两地的创业团队在这里完成孵化,其中香港团队就有331家;距离梦工场不到2公里是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启动不到一年,这里签约入驻的金融机构就达到195家;不远处,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近500件专利完成申请。

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驱动前海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这片只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755.7亿元。
把视线放大到全国,十年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3个增加到23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
如今,在导航软件上搜索“创新”两个字,会得到总数超过5万个目的地。过去十年里,它们从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加速向中西部延伸,现在已遍布全国各省区市。
创新活力澎湃强劲,动力从何而来?

我们收集31个省区市的“十二五”、“十三五”科技规划,对62份文件150多万字的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发现,“创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从“十二五”时期的3484次猛增到“十三五”时期的7793次;“基础研究”出现的频率从184次增加到300次。
十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连年增加,2021年是2012年的3.4倍,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值。
国家对基础研究的空前重视推动了大科学装置的加速落地。卫星图见证了这十年的变化。

这里是上海张江科学城,十年间,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10多个大科学装置纷纷落地。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装置,科研人员采用多项创新方案,获得了当前国际最高亮度、最低能散电子束。

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如今,2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在这里落户,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投入运行。
湖北武汉,中国光谷,十年前,喻家山下还只有一个小小的山洞实验室。如今,包括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内的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在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科研团队研制出国内最高精度的空间惯性传感器。

如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创新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也正引领着中国向着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