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
大国经济,备受瞩目。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
在国内疫情反弹、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下,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年中“成绩单”?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
1.经济持续企稳回升
今年夏天,深圳市民黄洋迷上了飞盘运动。在购买飞盘、跑鞋等装备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扔、接等动作。“我预约了小区附近的足球场地,还请了一位飞盘运动教练,打算这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玩。”黄洋说。
像黄洋一样,不少飞盘运动爱好者称“玩飞盘让我感到快乐”,并表示“愿意为这项运动花钱”。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飞盘等商品销售火爆。
而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80后郭先生则是自驾游、露营的忠实粉丝。7月中旬,他刚刚入手了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我一直心心念念想买车,现在终于成为有车一族了。周末约上几个朋友,去自由驰骋、亲近自然,岂不痛快!心动不如行动,下次你也跟我们一起去体验一把!”他向记者发出了邀约。
“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促进重点领域消费政策出台落地,促进了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5月份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显效,市场销售稳步回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正,同比增长3.1%。
不只是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也进一步发挥。
近日,雅砻江腊巴山风电项目、上海虹桥商务区交通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
今年以来,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快,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速。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0.2%和14.9%。
此外,一系列兼顾当下又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为外贸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但我国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保持较快增长,体现出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增长13.2%;6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3%,比上月增加4.7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表示,回首上半年经济运行轨迹,前两个月我国经济开局良好,3月下旬受疫情反弹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稳经济大盘各项政策,取得积极成效。5月下旬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二季度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大盘,成绩来之不易。
2.就业民生得到保障
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姚同学毕业后入职北京一家数字科技公司,成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数字城市相关产品研发工作。“今年毕业季,我参加了不少线上招聘活动,在学校、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待遇也不错,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说。
就业是经济“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器”。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就业压力陡然上升,居民增收困难加大,民生保障难度增加。针对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各方面持续加大稳就业的力度,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成效逐步显现。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其中二季度平均为5.8%。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5、6月份连续回落,分别为5.9%、5.5%。6月份,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
从重点地区看,积极变化不断增多,相关指标明显改善。6月份,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比上月下降9.7和0.8个百分点。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缩小。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3元,同比名义增长3.6%,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同比名义增长5.8%,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5,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保供应、稳物价,才能稳民心。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影响加大。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抓好粮食和能源生产,保障了国内市场价格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我国在重点民生商品保障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在压实“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主体责任,以及应对短时突发冲击等方面预案做足,工作做细做实。这些都有利于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3.经济前景依然光明
外资是个风向标。
今年1至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有报告称,绝大多数欧洲企业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研发成果快速的商业应用,将在今年增加在华研发支出。
当前,一系列积极信号展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从近期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显著回升,物流人流更加畅通,企业预期信心逐步改善,稳增长政策正在显效发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增长1.0%。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有能力、有底气、有条件应对外部冲击,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入夏以来,全国日发电量快速攀升,用能需求明显回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介绍,为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我国持续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多措并举强化供需衔接,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储备能力建设。1至5月,全国煤炭产量18.1亿吨,同比增长10.4%,6月以来保持较高产量水平。目前统调电厂存煤1.7亿吨,同比增加近6000万吨,可用26天。
随着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生产、投资、预期均趋于改善,工业经济总体呈企稳回升态势,为下半年平稳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然,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风险和挑战。付凌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主要经济体政策趋向收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题叠加,市场主体经营仍比较困难,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不稳固。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众多挑战,应综合施策,积极应对。针对消费增速下滑等短期挑战,应采取有效的政策回应。中长期看,建议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仍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李稻葵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长远看、从大局看、从趋势看,中国经济依然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实现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现阶段,我国的结构性潜能依然很大。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仍然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对冲回旋余地能力强、创新资源集聚快等优势将会保持并持续增强。
(本报记者 刘坤)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562642亿元,同比增长2.5%。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0%、3.2%、1.8%。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1.2%、31.8%、19.8%。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民间投资增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