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真实写照:活不下去又不敢死
不想“死”、不能“死”也不敢“死”,这是大量失去活力、难以起死回生的“僵尸企业”、特困企业如今的真实写照。
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大量“僵尸企业”、特困企业成了去产能的绊脚石,啃食中国经济,影响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多风险。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处置政策和措施,以尽快解决这些企业的出路问题。然而,在记者与重点行业领域特困企业负责人面对面采访时发现,部分企业退出积极性不高,一些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活”不下去又不敢“死”,希望获得新生命、建新停旧,依靠转型升级,寻找去产能后的发展机会。
不想“死”想找新项目“续命”
“我们愿意退市,但在新项目没干起来之前又必须坚持,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饭碗啊,如果彻底拆掉就真没饭吃了。”宁夏一家化肥企业的负责人说。
走进位于银川的这家化肥企业,记者看到化肥堆成了小山,企业因产品严重过剩、价格屡创新低而一蹶不振。
300多名员工要吃饭,企业不想“死”,所以三年前尝试转型,涉足装备制造、化肥贸易,但总体效益不理想。“把我们的主业去掉,转型没底气。”该负责人说,他们现在希望“老树发新芽”,新项目有一定发展了,才能真正下决心拆除原有设备。
宁夏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倚重倚能特征明显,市场空间狭小,转型发展的难度和压力都很大。工业底子薄,大中型企业数量少,对促进地区就业、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些企业虽然经营特别困难,但是仍不愿轻言放弃。
宁夏平罗县一家水泥公司的负责人就是这么想的。由于给另外一家企业担保贷款,公司在代偿4000万元后陷入困境,再加上市场不好,企业负债最高达2.8亿元,去年7月停产。
“企业就像我的孩子,倾注了毕生心血,不能说放弃就放弃。而且我们公司的水泥生产线在设计、工艺、土地集约、环保以及循环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该负责人说。
他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努力,今年3月这家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产品质量又重新开工。他现在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提升竞争力;二是希望政府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不要再新增产能,给企业转型升级创造空间。
目前,宁夏特困企业主要集中在化肥、冶炼、造纸等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总资产44亿元,总负债达48亿元,其中有7家企业负债总额高于资产总额,“资不抵债”特征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很多企业已经跟不上市场变化,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链又断裂,最终的结局就是长期停产。企业一旦停产,各种压力就扑面而来。
“死”不起几亿资产变废铜烂铁
截至8月末,宁夏共有145家规模以上企业停产,比7月末增加16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1.9%,累计净减少工业产值40多亿元;467家企业产值同比下降,减产面达38.3%,累计净减少产值217亿余元,工业经济形势严峻。
当前初级工业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长期倒挂,利润大幅下滑。宁夏原材料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从反映市场需求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看,已分别连续54个月和53个月下降。未来停产、减产企业的日子可能仍然非常难过。
多数以初级和原材料产品为主、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增长后劲严重不足的企业,面临市场低迷、生产过剩的局面,不仅是外部需求不足,而且自身发展滞后。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被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也是一条出路。但如果直接破产,几个亿的资产有可能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实在是“死”不起。
宁夏一家钢企的董事长说,五年前企业就开始转型,试图从过去传统的工业生产企业转为服务型企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们转型符合国家提倡的方向,但也没有走出困境。”该负责人坦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当前传统行业产能大多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多数特困企业处于迷茫状态,维持不了现有产业。另外,即便有资金投向新的产业,也找不到新的方向,在转型过程中步履蹒跚,这是特困企业当前最头疼的问题。
“我们也不愿意就这么僵着,但在冶金行业做了20年了,产业微调还可以,完全转型去做别的产业确实困难。”宁夏一家冶炼公司的总经理李峰说。
因为走不出僵局,这家冶炼公司受市场影响停产已两年多,目前只留有几个人看厂。“即便如此,光工人工资、水电费每年也得五六十万元开支。但没有办法,设备放着还值点钱,一拆掉就成废品了。”李峰说,他们希望有企业来兼并,只要条件不太差,哪怕自己承担部分费用都可以,这样“不死不活”不是办法。
另外,一些特困企业受舆论影响,对退出持谨慎态度,市场化退出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部分企业主观上认识不足,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预期不明的情况下,还有部分企业想再熬一熬,并不认为自己到了非要退市不可的地步,实施重组或退出的意愿不强;二是部分企业客观上历史包袱过重,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加大了重组或破产的成本,导致企业退市困难重重。
盼引导避免硬退出“血流成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僵尸企业”、特困企业,是有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突破口。
一些特困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等着熬着没意义,没有希望的企业就该接受被市场淘汰的现实,但是渴盼政府引导特困企业退市、转型,架桥铺路,避免完全靠市场退出而“血流成河”。
“企业如果已不适应市场、没能力发展,政府再怎么帮都没用,多余的寿命毫无意义。”宁夏一家陶瓷公司的董事长坦言,市场法则就是优胜劣汰,他们不想做“海绵企业”、“还魂僵尸”,由于在宁夏发展陶瓷产业没有优势,而且企业的技术、管理也都跟不上,所以目前已主动退出。
为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处置特困企业,宁夏一些地区提出运用市场倒逼机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引导关联度大、互为上下游的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退出。通过盘活企业土地等资产,腾笼换鸟,合理开发利用,引进先进产能。
以宁夏平罗县为例,政府鼓励优势企业对困难企业补偿收购、兼并重组,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宁夏晟晏实业集团能源循环经济公司收购福华冶金公司等28家停产、半停产的低效利用土地企业,收购企业占地850余亩。“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既盘活了存量土地,又使公司补全了产业链条,产能得到进一步扩大。”该公司总经理张勇说。
可是,由于缺乏对接机制,还有一些企业希望被兼并但没人接盘。一边是一些特困企业亟待出清,一边是优势企业顾虑重重。主要原因是不良资产、企业债务等处理起来麻烦,一些优势企业想要兼并“僵尸企业”不容易,收购成本大,使一些有意兼并重组、扩大再生产的企业打了退堂鼓,想通过兼并扩大再生产,又担心背上包袱。
宁夏平罗县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波说,去年为收购周边一家企业,缴纳了这家企业从1996年至今的所有土地费用,合下来每亩花了30万元,但如果是拿净地,每亩只需要3万元左右,企业收购成本非常大。
“我们兼并重组主要是为了用停产企业的地,为此,我们要替停产企业补缴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滞纳金等各种费用,可为了企业发展壮大,又不得不这样做。”张海波说。
对此,一些特困企业负责人建议,在“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以企业为主导的同时,行政手段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应当选准发力点,进行有效引导扶持。把处置特困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才可能使“去产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制定公平合理兼具差别化的处置方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暂时困难的企业转型升级,避免它们的经营情况恶化;评估企业价值,促使无造血能力的特困企业出局,同时,对剥离资产、改进管理、债务重组、减轻包袱、获得新生的特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引转型方向,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以补链、延链为导向,完善地区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引导鼓励同一产业链企业互帮脱困,让部分特困企业尽快走出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