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周年考:新动能加速孕育 经济阶段性触底

首页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供给侧改革周年考:新动能加速孕育 经济阶段性触底

供给侧改革这一年:新动能加速孕育

记者祝嫣然

[去产能方面,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完成年度任务的80%以上;去库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去杠杆方面,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记者发自北京

2015年11月,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一年来,五大任务逐步落实,初见成效,新动能加速孕育,到今年三季度,经济阶段性触底的特征渐趋明显。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改革还需持续推进,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深层次变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我国经济仍面临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他表示需要推出实质性的供给端改革创新举措,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通过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改革自去年11月提出,这一年来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为“十三五”打造了良好的开端。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0月中旬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超出预期。一些落后产能退出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工业领域价格回升,工业企业利润好转,发展信心也在增强。

数据显示,去产能方面,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完成年度任务的80%以上;去库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去杠杆方面,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26元,相对应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28个百分点;补短板方面,1~9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12.3和11.9个百分点。

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10月25日在北京透露,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2016年中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新动能加速孕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6月夏季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新动能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的动能等量齐观,但它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转型升级方面,乃至在推动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假以时日,异军突起的新动能必将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天地。”

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同比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也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加快,高耗能投资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已经初步稳住,稳中提质一方面是指企业利润上升,企业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动能、新经济成效初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业态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此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新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新经济在迅速成长。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新兴服务业等新经济都在快速成长,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经济下滑的影响。

许宪春认为,新经济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产生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新经济体量还比较小,还不能完全抵消传统经济下滑的影响。一旦新经济体量大到可以抵消传统经济下行的影响,那么中国经济可能就稳住了。

经济阶段性触底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有序推进,中国经济阶段性触底的特征已经很明显,但困难仍不小,下一步要扎实推进改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近日撰文表示,我国经济增长已非常接近底部,正处在压力和困难较大,同时已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这里所说的触底,不是V型或U型反转,而是增长速度不会继续下降,进入L型的下边,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部现已初步建立起来,这个底部首先基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结构变动的潜力很大。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持续推进。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展潜力、发展态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来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平稳增长的条件。

张立群认为,前三季度的GDP增速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触底的特点已经表现出来。最近几年稳增长政策的经济效果逐步显现,“长短结合”的模式更注重政策可持续性,既利当前,更重长远。目前就业形势、居民收入、消费都保持总体稳定,这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已经非常明显。稳增长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基础设施投资、振兴房地产市场的积极作用也已逐步显现,这都会成为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方向;二是政企分开,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这也是国企改革的核心;三是增强企业活力,使群众富有改革积极性。

要素市场改革需推进

刘世锦认为,不要泛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要素市场改革上要有实质性推进。

在9月11日举行的“躬行与攻坚:供给侧改革下一步怎么办”圆桌会上,4位学者也纷纷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认为,社会保障领域存在一定问题,抬高了要素成本,抑制了要素流动。例如,社会保险转异地,劳动者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拿不走,只有个人账户可以拿走,影响了劳动要素回归市场,同时也让企业不能正常破产,进一步影响了土地、资本等其他要素的市场化,导致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都没有办法解决。

王忠民建议,把所有归于社会统筹的个人缴纳费用,归于个人工资名下,然后从职工工资中收取相应的部分,根据用途放入另一套体系当中运作。这种方式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社保缴费所形成的资金要素永远跟着劳动力要素自身走,而不是跟着企业走,解决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的解放和流动;二是解决了税收端的问题,任何一项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征什么税、用在哪个方面,能够一一对应;三是能够通过税收优惠对资金要素流量进行调节。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要逐步开放土地市场,推进结构改革。同时要防止几种倾向:一是防止以开放土地市场为名,政府和开发商联手推动征地拆迁,低价拿地,政府必须要保持严格的中立。二是防止一哄而上,助长房地产泡沫,特别是货币政策要严格保持中性。三是防止集体所有权的虚置,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土地交易中需要建立有监管的公开交易平台,所有交易在平台上进行,而且要加强监管。四是要防止土地无序开发,防止破坏耕地保护和国土规划现象。

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副主任韩蔚强调,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要得到充分调整,政府作为政策的供给者要有充分的改变,要完善教育政策供给,而且是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提供整体配套。大学下一步的发展是推进公立大学法人化,日本和新加坡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张阳认为,医疗供给侧改革就应从处理“僵尸”医院着手,把“僵尸”医院变成有活力、有效率的医院。一些被边缘化的国有医院,毫无运营、盈亏失衡、技术一般,难获患者认可,基本都沦为“僵尸”医院。要把1400家“僵尸”医院剥离出来,把人员剥离出来推向社会,改革为股份制,让它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去减轻央企负担做主业。鼓励社会办医不仅是鼓励投资,先把原来不行的医院整理好,对当地的其他医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