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兄弟中国马拉松“淘金”背后:经纪人业务成常态
近日,中国经纪人培训非洲选手参加马拉松的现象引发关注,近两周,上海、杭州、西昌等地的马拉松纷纷开跑,非洲选手包揽男女组冠军已不是新鲜事儿。有跑友疑惑,自己的报名费是不是都成了非洲兄弟的工资?外籍选手背后的中国经纪人业务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非洲兄弟“霸屏”国内赛事?全世界都一样
作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金牌赛事,2016上海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上马”)的男子组前4名均被非洲选手锁定,尽管中国选手在前10中占据5席,和国内其他一些比赛被非洲兄弟包揽前10名的状况相比,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但完赛成绩仍有一定差距。
然而,非洲选手“霸屏”并非国内赛事独有。当地时间11月6日,马拉松大满贯之一的纽约马拉松落下帷幕,非洲选手包揽了男子、女子组冠亚军,并有6名非洲选手排在女子前10,占据半壁江山。
资料图。钟欣 摄
据国际田联官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马拉松成绩的前100名中,仅有7名非洲以外国家的选手,前中国国家队长跑教练、被称作“中国头号马拉松经纪人”的陶绍明,对此并不意外,他表示,“中国马拉松选手的水平不在世界前列,但我们善于打乒乓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马拉松更加适合非洲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训练的要求、身体的天赋,以及本身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希望借马拉松的奖金改变命运的动机比一般人更加强烈,这是无法追赶的。”陶绍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马拉松官网能够检索本土选手排名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洲选手占据头几名的视觉疲劳,这样的细节值得其他赛事借鉴和学习。
“中国马拉松头号经纪人”陶绍明和他的非洲选手。图片来源:陶绍明微博
赛事运营方:经纪人业务是马拉松赛事常态
虽然非洲选手“霸屏”马拉松已是常态,但随着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对特邀外籍运动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马拉松经纪人业务得以在中国根深蒂固。
据陶绍明介绍,他的经纪公司已在美国完成注册,因为美国有更多高额奖金的比赛,去欧洲参赛也更方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欧美经纪人已经开始在非洲大陆进行马拉松选手的培训,他的公司也正是借鉴欧美经验在运营。
然而,培训和招募非洲选手并非易事,陶绍明透露,“在非洲开训练营需要国际田联的资格认证,在当地所在国要办理工作证,还需要聘请当地工作人员,这些条件均要满足,才有在非洲培训选手的资格。”
接受训练的非洲选手。图片来源:陶绍明微博
作为广州、杭州两大马拉松的运营方,智美体育高级副总裁宋鸿飞回忆,国内最早兴起马拉松经纪人业务还要追溯到2008年,他坦言,“经纪人业务是马拉松赛事的常态,特邀选手一定要经过经纪公司来运作,这和拍电影一样,演艺人员也需要经纪人,纵观世界,这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没有。”
“马拉松本身就是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同场竞技的比赛。”宋鸿飞指出,在国际金、银、铜标赛事的评选当中,赛事成绩依然是重点考评标准,其中包括选手的来源是否是国际田联注册的金标、银标选手。
“专业性依然是一项赛事需要去平衡的,在合适的比赛中,专业性不能缺失,对特邀选手的需求是必须的,需要这样的选手把赛事的成绩提上去。”宋鸿飞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跑不到那样的成绩,就杜绝优秀的外籍选手参赛。”
关于奖金是否由选手报名费组成的问题,宋鸿飞也做出了说明,他表示,“一场比赛17个水点、赛前的号码簿、装备、芯片、水、饮料、完赛包,包括沿线补给、志愿者、参赛指南,这些硬成本远远超过报名费。”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经纪人垄断国内赛事?陶绍明:只参加10%
“没有经纪人找过我们,因为我们的奖金太低了……” 某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刘玥告诉中新网记者,经纪人肯定是选奖金高的比赛参加,“太少了的话,加上机票、食宿,完全不值得。”
同样从事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吴炜也表示,对经纪人只是听说,未曾接触。“我们的比赛倡导全民健身,不需要特邀外籍运动员,但今年的冠军还是外国人。”
的确,对于一些非洲选手来说,马拉松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他们的职业,因此,选择合适的比赛参加,对这些非洲选手和经纪人来说尤为关键。
资料图:参加杭州马拉松的选手在起跑点蓄势待发。 王刚 摄
据中国马拉松官网统计,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赛事高达306场,目前已举办了116场,陶绍明表示,他旗下的选手只参加其中10%左右的比赛,“还有50%左右的比赛是一般的外籍选手和小型经纪公司会去淘金,剩下的一些比赛不会有特邀选手。”
“很多比赛非洲选手也不参与,中国人也拿到了一些比赛的冠军和前几名,这种正常的交流和对抗慢慢会随着时间、随着大众热情的高涨、随着训练的正常和科学化而改善。”
陶绍明了解到,在今年上马的前10名中,有4位国内本土业余选手,他们从来没参加过职业训练。“这是很可喜的变化,所以我说,马拉松比赛最重要的是迎合了老百姓对长跑运动的需求。”
“中国的马拉松要避免‘千赛一面’。”宋鸿飞认为,每个马拉松都有自己的特点,主办城市、主办机构的需求也都不一样,“并非所有比赛都要去追求成绩,一些赛事要考虑是以旅游为主题,还是以娱乐、以城市传播为主题去办赛,特邀选手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
资料图。胡雁 摄
业内呼吁经纪人业务规范化 跑者更重赛事服务
“近两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增多,使得国内经纪人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智美体育在与国内、国际经纪人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国内的马拉松经纪人才刚起步。”宋鸿飞指出,“经纪人从业的能力、个人的资信,包括经纪公司本身经济实力,其实是参差不齐。”
宋鸿飞透露,这两三年出现了一些特邀选手和经纪人之间的纠纷,“双方容易就奖金分配产生分歧,这是较为恶劣的行为。”宋鸿飞建议,经纪公司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品牌,市场需要去重视和规避这样的现象。
资料图:上海国际马拉松盛景。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一项赛事能拿到奖金的选手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跑者来说,跑马拉松是人生一次难得的体验。有5年体育媒体从业经验、3年跑马拉松经历的徐明表示,外籍职业选手包揽奖金并不会影响到他参赛的热情。
“我参加马拉松是为了锻炼身体,我更在乎比赛的路线设置,以及相关的服务是否到位。” 徐明参加过上海和广州两项大型马拉松赛,他认为,主办方一定要懂马拉松,要了解跑者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能否安排机场到装备领取处的免费接送服务?赛道上的补给站能否有更丰富的补给品?”徐明举例说道。
“有些半程马拉松报名费要价200多元,可实际得到的服务根本不值,补给点提供的都是矿泉水,即使有饮料也不是运动饮料。”有4年跑马经历施文参加过大大小小40多场比赛,他甚至遇到过水不够喝的情况,他抱怨道,“跑得慢的就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