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应试教育不利于中国培养创新人才

首页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应试教育不利于中国培养创新人才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现在最缺的是人才,而人才缺乏的背后是教育问题。

11月10日,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发布《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指出中国在创新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达到1.4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相当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数字占世界各国研发总支出的20%,位居全球第二。科技进步有力促进了多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交通、能源、工业制造、信息工程、现代服务业等。

“创新热潮也促使中国的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过去十年增长了四倍。这些企业也逐渐从模仿走向创新,开始走出国门,进军全球市场。中国的一批创新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很明显中国具有巨大的驱动力成为创新型经济体。”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说。

挑战之一是核心技术落后

“创新生态系统”一词是指现代经济中,要想实现持续创新所需的各利益相关方和资源,包括可进入的市场、人力资本/劳动力、融资及资金来源、导师顾问支持系统、监管框架和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重点大学的催化作用以及文化支持这八个方面。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经济学家和从业者对创新的看法大为改观。过去,创新就是想出新点子,现在则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助于激发创意并将其转化为市场上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流程。

中国创新创业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国已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进口单一最大金额商品就是集成电路,进口金额2300亿美元,占全部进口额比重达13.7%。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核心CPU芯片、4G智能手机高端芯片的90%以上被几家外国公司控制。

对此,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鸿波建议,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来华创业就业。“要成为引领者一定要跟世界上顶尖的同行一起工作,40年前,人是跟着产业走的,现在是产业跟着人走。如果我们能吸引世界级的专家全家来华生活5年,就将为其所处的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

不过,陈鸿波说,吸引的条件不是办公环境多好、设备多先进,而是让这些专家在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感到舒适,比如居住环境、医疗、子女教育、纳税等等,“这就是生态系统,在北京的中关村外国人数量占2%,硅谷则是40%,正是因为美国在这方面做到非常好”。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应试教育不利于中国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最大瓶颈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携手合作,调查了大中华地区100多位创业者,发现他们对重点大学的催化作用和文化支持这两项指标评价最低。

另一位报告主要撰写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说,现在很多企业把人才资本作为第一要素,也是目前反映最大的问题,但人才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报告指出,从教育培训方面看,中国高等院校等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式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科技新进步的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培训方式等与德国等先进国家比有较大差距。

蔡剑建议,从内容、方式、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我们现在不仅缺创新式人才,更缺创新式人才的教育家,为此,要先做好创新教育的生态。”

报告还指出,从使用、吸引人才方面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按照科技研发活动中有关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的现行制度,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的受益比例偏低。

陈鸿波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在中国,有时技术发明者对转化流程的不理解会使其对利益分配不满意,从而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关键

报告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的速度,敏捷和潜在的颠覆性,中小企业是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数据显示,中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正因如此,要实现中国创造,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就必须像雨后春笋那样蓬勃生长,这是未来中国能否实现科技转型发展的关键”,陈鸿波说。

陈鸿波进一步说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大的生态环境系统还不具备的条件下,营造一些小园区,比如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等以帮助企业成长。

陈鸿波还对第一财经记者描述了一个优秀的孵化器应具备的四个关键要素:地点要选好;要有很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就是跟政府、企业、金融、商业有很好的关系;只针对某一行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尤其是团队领头人必须非常专业。然后,企业再根据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和条件去挑选自己适合的。

他同时表示,孵化器也会有优胜劣汰,即使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更优秀的。

激励创新的环境还需完善

报告认为,不同的监管部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做技术规划,资金管理和分配,以及规划。

其中,着重提到了四个方面:中国在新产品、新设备等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过于复杂繁琐的多环节、长周期审批核准,如对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对新能源汽车,存在着制约创新的市场分割和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对某些垄断性行业、领域,特别是自然垄断性行业,进入门槛过高,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对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一些管理部门仍存在过度管制、限制发展的取向;低空域领域的过严管制是中国通用航空事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惩处力度仍有不足,使得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量发生,被查处的侵权行为不到十分之一,且处罚力度不强,使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报告还对中国的创新政策和监管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包括积极营造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创新格局。

胥会云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