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也成亚洲符号?美媒:种族歧视比乱叫名更严重
10月31日报道
参考消息网美媒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要是亚裔美国人打篮球,就有可能会被叫作“姚明”。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26日刊登记者Andrew Ken的《我们不是成龙,也别叫我们林书豪》一文,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叙述了林书豪、姚明等篮球明星成为亚洲符号的现象以及其引发的种族歧视隐患,文章摘编如下:
姚明来自亚洲,你也来自亚洲。这就是笑点了。
尽管如此,大约四年前,这种表达方式开始消失。当时,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华裔美国控球后卫、纽约尼克斯队球员林书豪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在那一个月的表现,至今仍然被称为“林来疯”。
在他蹿红的大约两周之后,我就感到事情在发生变化。当时,我在弗洛拉港的圣露西港报道篮球春训,在去一个公共篮球场打场比赛的时候,到场即有人宣布“林书豪来了”,当我接球向左做了个假动作,然后起跳上篮,便有人开玩笑称“他也像林书豪一样棒”。
我猜,这种情况从那时开始就会持续下去了。果然,几周后我回到曼哈顿,在一个银行里,我帮一名男子拉了一下门,他没有说出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说的“thank you”,而是看着我说“Jeremy Lin(林书豪)”。
亚裔美国人常常觉得很不乐意,不得不参与这个社会的代用词游戏:看到一个亚裔人士,就说点关于亚洲的事情。在大众文化中缺乏亚裔身份的参考点,已经给男人和女人、儿童和成年人带来了无休止的烦人遭遇。
“在小学的时候,大家说的是成龙,”我的朋友丹尼尔·申说,他是韩裔美国人,也是篮球迷,他跟我讲起平时打球的事:“在高中,大家说你是姚明,现在在健身房,大家说你是林书豪。”
在首次作为布鲁克林篮网队球员备战新赛季期间,林书豪再度成为纽约的公众人物,他曾一度引起亚裔美国人的共鸣,部分原因是他称肤色影响了自己的实际生活。
在本月一次座谈中,他回忆说,作为一个不知名的高中篮球运动员,他在比赛前有时候会感到害怕,他知道自己将会听到观众席上那些熟悉的声音:“姚明,姚明。”
当然,在球场上的昵称也可能是在表达喜爱或尊重,虚夸的骂战也可以是篮球运动的附带乐趣。但正如华埠康乐篮球组织皇朝联赛负责人、华裔美国人谢仁(音)所说,这种说法的意图通常是很清楚的。“我是一个5英尺9英寸(约1.75米)高的控卫,”谢仁笑着说:“如果你叫我姚明,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林书豪的名气可能已经大到不适用那些使用专名的嘲讽了,但他仍然是很多言语羞辱的对象。
“即使是现在,到了今天,你去NBA赛场,还是有人会说种族主义言论,‘鸡肉捞面’之类的,鸡肉捞面很好吃,但我不喜欢别人管我叫这个,”林书豪在纽约的座谈中说。
同样,林书豪也是一个很好的球员,但我们不喜欢被叫做林书豪。
华裔美国名厨、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黄颐铭回忆起了三年前的圣帕特里克节的经历。一群男子走出他第14街上的餐厅旁边的一家酒吧,朝他喊,“喂,林书豪。”
“我不想被人叫林书豪,因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被人叫Long Duk Dong或成龙,”黄颐铭说:“我不喜欢这样,我是黄颐铭。”
“林来疯”也是这种情况,在林书豪出人意料的成功让亚裔兴高采烈的同时,我们也记得身边的人暴露出无法或不愿以基本的礼貌对待他。
当他的名字被列入引发种族歧视奚落的亚裔名人名单时,这是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证据,表明媒体和流行文化中缺乏亚裔代表。
我开始报道NBA新闻时,“林来疯”现象已经过去了一年半,那时,林书豪已效力于休斯顿火箭队。三场比赛下来,已经有陌生人在球场管我叫林书豪了。
如果你觉得我和林书豪长得像,那你大概就是那种认为所有亚洲人看起来都一样的人。
种族歧视的影响远比乱叫名字更严重,但它永远都可以作为一个毫无遮拦的提醒,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依然多么格格不入。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现象的缓解感觉遥遥无期。
你要等着另一个“姚明”,另一个“林书豪”,另一个,下一个,直到这些名字开始失去它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