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要看治霾成果也要知治霾艰巨
崔文佳
进入深秋,雾霾又开始多发。10月份以来,北京已经发出三次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和一次蓝色预警。舆论场中不乏声音追问:说好的秋高气爽,为何如此短暂?采暖季还没到,雾霾为何如此凶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大气治理的评价也有几分这个味道。有人觉得卓有成效,也有人觉得乏善可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当前阶段的治理正呈现出成绩与问题并存、机会与挑战交织的复杂状态。就拿今年来说,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曾被“北京蓝”刷屏。碧空如洗、红墙绿瓦,美得令人心醉的北京城几乎让人忘了雾霾。近些时日,不少媒体、网友又放出霾锁京城的照片。戴口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若隐若现的大楼,眉头紧锁的游客,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又不免让人忧心忡忡。“北京蓝”是事实,“雾霾灰”也是事实,这就是现阶段北京空气质量的一体两面。我们不能因前者而忘却忧患,也不能因后者而放弃希望。
现实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北京治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必须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对“问题的难度”与“解决问题的难度”必须要有更加充分的预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1%,达到历史同期最低水平。但是第四季度气象条件预测总体不利,存在空气质量整体水平转差的可能。这样的预估,与去年的实际情况有类似之处。或许如坐过山车一般的空气质量,会在今后一个时期成为常态。对此,我们更要在治理举措上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不能因为好天多了,治理就放松了,思想就懈怠了;也不必因为雾霾来了,就怨天尤人,失去对治理的信心。
|
同呼吸,所以共责任。雾霾面前,从各级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再到每一位市民,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消极懈怠,更不能袖手旁观。别的暂且不说,绿色出行就人人皆可参与。据统计,机动车尾气在本地PM2.5来源中排名第一,所占比例达到31.1%,是污染源排放的“大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骑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等方式,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说到底,驱散雾霾要靠人不能靠风,有认识、有行动,不信蓝天换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