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比预想更积极 实际赤字率接近5-6%
编者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比看到的更积极,按宽口径的赤字率实际已经达5-6%,而明年的财政收支压力会更大。从发展经济学的层面看中国经济正面临大的跨越,政策效应递减也正常,对积极财政政策不能寄予过高希望。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货币政策效应递减的现状下,寄望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的呼声渐高,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比看到的更积极,按宽口径的赤字率实际已经达5-6%,而明年的财政收支压力会更大。
他在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虽然今年年初设定的赤字率目标是3%,但实际上有些债务没有统计在内,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专项债等。并建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投“物”转向投“人”。
“判断财政政策要不要更积极需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能稳在当前水平就没必要加码。”刘尚希称,最重要的是看政策效果,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使用要跳出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框架,避免就政策讨论政策的短视目光。
他认为,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边际效益都在下降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的结构方式转变有关,从发展经济学的层面看中国经济正面临大的跨越,政策效应递减也正常,对积极财政政策不能寄予过高希望。
“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应服务于改革的大局,但我们往往把财政和货币政策与短期经济形势挂钩,应该开拓新思维,把财政和货处政策放在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框架中,千万不能将两者孤立,不能为了稳增长目标单纯依靠某一个政策。”刘尚希称。
他认为,尽管中国实际赤字率超过3%,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中国人均GDP和人均财力水平仍然很低。而评价积极财政政策也不在于赤字率多高,政府债务率多高,要看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不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持平于二季度。
同时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中国1-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14,556亿元人民币,收入为预算的77%,支出为预算的75.2%。四季度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积极财政政策应从投“物”转向投“人”
刘尚希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前三十年的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积极财政政策更多体现在对“物”的投入,在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再生产等;而现阶段的改革则应集中在社会领域,积极财政政策更应服务于对“人”的投入上。
他解释称,这种投入不是单纯的政府发放福利或大包大揽,钱发完就完,不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应该是结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以及科研院校,事业单位等全方位的改革综合考虑,核心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增强人的能力,更多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
“民生改善不是靠政府大把花钱就能解决的,这是一项社会改革,是处理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中国强调科技创新,提倡工匠精神,其核心都是人的问题,要把影响创新的体制因素理顺,同时对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也需财政有效地投入。”刘尚希称。
他表示,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旧的体制框架下的单纯扩大投资,而应该是适应现行经济形势,为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服务,这涉及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改革,也需要有顶层设计。
个税及房产税改革短期难出台
针对近期热议的房产税和个税改革方案很快出台的说法,刘尚希直言,房产税的出台要先经过人大立法,而个税改革方案要通过实施也必须先修改现有的个人所得税法。但从人大目前公布的立法计划看,今年并没有与两个税种相关修法和立法计划。
刘尚希认为,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并不是很迫切,毕竟缴纳个税的人口占比在中国9亿劳动力中不到10%,涉及面不是很大,同时征管机制跟不上,涉税信息不完整等等。
“中国要以改变以往碎片化的税制改革,无论是房产税还是个税改革,都应纳入税制改革的大框架中。”刘尚希称。
他提到,虽然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信息的获取从技术上不是问题,但把大数据转变到应用阶段仍有很长距离,包括信息识别,信息使用等等。很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体制和法律修改的问题。
此前有国内媒体报导,个税改革方案已经提交至国务院,《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草案也即将上交全国人大审议。并称个税改革的重点方向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即按综合所得减除标准,而不是继续按工薪所得的费用标准,“抵扣”成为此番个税改革的最大亮点。
目前,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健康保险已经允许纳入个税扣减内容,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房贷利息抵扣税等内容,将随着信息系统、征管条件的逐步完善而分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