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准入降成本 民间投资再迎政策利好
国家发改委10月13日正式印发《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为我国民间投资营造鼓励投资的政策环境再添利好。综观《若干措施》不难发现,新政从促进投资增长、改善金融服务、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改进综合管理服务措施、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等6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堪称“干货”十足。
从2016年的经济表现看,稳定投资尤其是促进民间投资重回轨道理应作为今年的政策着力点之一。今年以来,国际形势“不可控”因素持续释放,让外部经济环境越发难料,尤其在英国“脱欧”之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负面情绪影响下,国际环境不稳定环境持续对我国出口构成的下行压力长期持续,因此,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内需之上,其中,投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可否认,上半年的经济走稳与投资的支撑关系密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亿元,同比增长9%,相较于一季度10.7%的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继一季度创下同比5.7%的低增速之后,在二季度继续走低下探,仅实现2.8%的同比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5%。
可见,民间投资的断崖式下滑对于投资发力构成下行拖累,注定政策层面须在民间投资上打入强心针。有必要提醒的是,之所以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大幅度下滑,其间既有对未来经济预期不足的影响,也有当前客观原因以及一系列制度性约束和阻碍形成的屏障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产率提升速度不够快等,加上民间资本禁止进入的领域逐渐放开但仍不够;另外制度原因,比如简政放权虽然推进,但事实是民间资本在地方的办事效率还有待提高;再有,我国的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分离程度十分明显。
在记者看来,以上制约因素均可归咎于当前民间投资环境尚待完善之上。实际上,《若干措施》所明确的6个方面也有意对应解决当前民间投资所面临的制约窘境。
在促进投资增长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将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确保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一视同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同时,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的修订。其中,按照国务院两个“36条”、一个“39条”要求,进一步开放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配售电、国防科技等领域,市场准入对各类投资主体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规定想必将对民间投资中寄望进入这些领域掘金的投资需求释放强劲动力,关键是,必须确保准入切实放开,而不是仍旧留下玻璃门、弹簧门。
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若干措施》要求,改革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方式,对采用有偿使用方式供应土地的,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土地,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落实好物流行业建设用地有关支持政策,研究改进环评管理,简化环评内容或降低环评类别。显然,这些降成本措施无法与稍早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相提并论,其间明确的诸如提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自我约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依法依规实施企业破产、积极发展股权融资等七个降杠杆具体途径想必对民营企业而言都是急需之策,但《若干措施》明确的降成本措施虽有些老生常谈意味,但也不失为对当前企业成本高企的一次积极应对。
实际上,无论是财税政策还是金融服务,包括降成本的具体举措,都意在直接缓解企业的高成本压力,以期释放出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但关键是,这些举措能够真正让民间投资意识到实体经济已然到了有钱可赚的境地,才是决定措施能够发挥成效的关键要素。应该说,一直以来,民间投资下滑的直接诱因正是基于金融部门高利润率与实体部门低利润率的强烈反差,致使大规模资金脱实向虚,显然,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如此局面酝酿的资产泡沫风险,已然开始了对如楼市等金融风险高的行业采取调控,其背后的目的正在于要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发力。
确保实体经济有钱可赚,必须解决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衔接问题,即确保不同产业在收益率上实现尽可能的均衡,避免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企业上的利润率被压缩,显然,实现这些目的光靠《若干措施》仍嫌不够,未来决策部门可为之策仍有释放空间。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若干措施》发布的同时表示,后续将尽快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以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等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逐项抓好上述措施的贯彻落实,力促民间投资回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