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第七批专项建设债重启 侧重产能升级
在对其效果进行近两个月的核查之后,作为精准调控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工具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专项建设债发行方案得以调整。据悉,新的专项建设债执行方案对资金投向和贴息率做出了调整,更强调精细化和定向化。国开行和农发行在即将发行的第七批专项建设债中,不再采用前期一刀切的中央财政贴息90%的模式。
知情人士透露,方案调整后,新的贴息政策将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分为几个贴息档次,最低档的是零贴息,最高档仍然是贴息90%,其他档次分别是贴息70%、50%;在资金投向方面,更加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导向,更侧重于高科技、新型制造业、产能升级行业等。
专项建设基金创设于去年8月,旨在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其最初的操作方式为,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而国开行、农发行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建设基金,国开基金或者农发基金采用股权方式投入项目公司。使用资金的企业每年仅需承担1.2%的成本,期限长达10年至20年。
由于专项建设基金大量投向了县级平台,且利率比地方政府专项债更低,其实质仍是政府融资平台的变相低息贷款,相关部门对此颇有微词。此外,专项建设基金极低的资金成本和配套政策性银行贷款,对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贷款也有一定挤出效应。
“去年刚开始第一批、第二批申报时,有的地方政府没有反应过来,很多地方都没见项目报过来。后来意识到专项建设基金低利率的好处后,近几批都在‘抢’。而有的项目公司甚至在游说相关部门,不排除存在套取专项建设基金的情况。”中部某市城投人士坦言。
对此,多个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发改委专项建设债发行方案的调整,确实比较及时和精准,将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防止资金滥用。
不过,上述城投人士直言,分档贴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目前专项建设基金拉动效果打折扣,还有一个原因是部分资金形成了沉淀。”他介绍,内部管理上专项建设基金视同发放贷款,需要规划证、可研批复等多种文件。但项目公司提供的证件鲜见齐全,这就导致专项建设基金到位后无法准时发放,甚至形成资金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