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端地市级气象局成立四周年:从稚嫩种子到充满希望的幼苗
2012年10月8日,三沙市气象局在西沙永兴岛正式挂牌成立,由原来的西南中沙群岛气象台变为全国最年轻、祖国最南端的地市级气象局。
四年来,三沙市气象局从一颗稚嫩的种子长成一株充满希望的幼苗,深深地融入气象事业发展的脉络上,为保障三沙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做出积极贡献,并相继获得“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成立,始于时代召唤
回顾往昔,夙兴夜寐的日程勾勒了建站的轨迹。
|
59年前,1957年7月1日,三名工作人员在永兴岛地势最高的一块长满抗风桐的地上,耗时半个月搭建了临时观测场,将测得的风向风速、温度、气压、能见度、降水等情况形成气象报告发送至广东省气象局。
那是永兴岛首份气象报告。
从一份气象报告到一个气象机构,59年风雨历程,这是气象事业成长壮大的果实。
它与中国气象局党组,海南省委、省政府及全国总工会的直接关心密不可分。2012年10月8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矫梅燕和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宪生、时任副省长陈成调研三沙气象工作并寄予厚望;2015年6月9日,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调研三沙气象工作时指出,气象服务三沙基础设施及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今年5月和7月,全国总工会调研组先后两次赴西沙永兴岛调研指导三沙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与之相应,三沙市气象局把握设市契机,不断创新,将自身发展为装备先进、运行保障稳定、预报服务一流、队伍素质高的现代化气象机构。如今,三沙市气象局已经是一个全面开展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服务、所属岛礁观测站网建设维护、雷电灾害防御和海洋气象预警短波广播等业务的综合地市级气象局。逐渐成长的它,正在向全国乃至全球传送着重要的气象数据,为南海的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和人民生活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坚守,源自责任担当
“明天是否可以出海作业?”“下午风力会减弱吗?”“有无特殊天气,是否可以正点开航?”每当出现特殊天气,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处的值班电话就响个不停,预报服务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仔细研判,将准确的气象信息送达老百姓手中。
唤醒的使命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三沙气象部门像南海哨兵一样,坚守在祖国和气象事业需要的地方。
人们依稀记得“最美三沙人”魏启强,自1977年部队退伍被分配到三沙气象部门以来,他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西沙群岛,兑现“人在岛在”的光荣传统。
这里有无数个“老魏”,他们颠簸在300多公里的海路上,交通不便,物资短缺,还要克服“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的气候条件,忍受远离亲人的寂寞,坚守在祖国最南端。正如一名职工所说:“这里很艰苦,又远离故乡,但是总要有人坚守,如果谁都怕吃苦,谁又肯来守卫疆土。”
正是这些人,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使三沙市气象局由单一的综合观测业务向观测、预报预警、服务业务转变——2012年5月,正式新增西沙永兴岛、中沙黄岩岛和南沙永暑礁3个岛礁的定点天气预报。2013年9日,三沙卫视频道播出了《南海天气》《南海气象》《南海风》三档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播报15个南海岛礁、6个渔场、5个港口及3条海上航线等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同年12月,三沙辖区的城镇精细化天气预报(西沙、中沙、南沙城镇天气预报)正式出炉。2014年1月,三沙气象部门开始开展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预警信号发布工作。2015年2月,三沙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
未来,期待风雨同行
要做好南海海洋气象服务,夯实海洋综合观测系统设施建设是基础。目前,三沙市已建成两个基准气候站、12个海岛气象站、两个深海气象浮标站、两个船舶站。海洋气象观测范围逐步由近海延伸到外海。
在地面气象、高空气象、天气雷达、太阳辐射、酸雨等综合观测业务的基础上,三沙市先后增加了闪电定位、紫外线强度、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气溶胶、GPS/MET水汽等观测业务。
三沙气象部门为防御“海燕”“蝴蝶”“威马逊”等台风,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专业气象服务也不断深入,三沙市气象局为国防安全及地方政府建设工程、南海维权执法、海上交通船只及海上渔船等提供多时效的海洋气象信息服务,保证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维权执法船只的安全巡航、交通补给船的安全往返。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海上经济活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日益加大,涉海各行业均迫切需要及时有效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
站在新起点上,三沙市气象局将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构建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为三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百姓生活和谐幸福继续保驾护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