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观察:定档国庆等于给票房上了保险?
黄金周中看场电影,日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项之一,这是假期档电影的票房基础。不过,在越来越多的吐槽声中,一些国庆档电影的质量硬伤却成为票房“毒药”,电影市场亟需一场供给侧改革。
“濒死的套路,十年的‘老梗’,尴尬的笑点……这就是某部电影带给我的观影体验。”南昌观众李亮说。有这种体验的并非他一人。“剧情没有任何支撑,影片自始至终就像一群演员在胡闹,尽显尴尬和无趣。”网友Omiear在某社交网站上如是点评。
“票房数据反映出质量不高的影片逐渐被观众所抵触。”研究电影多年的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李凡卓说,国内电影的质量问题已经不是个例。
李凡卓分析说,以今年国庆档几部电影为例,有的电影沿用MTV似的画面拼贴拍摄手法,一如既往地架构不了一个好的故事,甚至连电影原声音乐都基本照搬导演自己之前的电影;有的电影虽然有着“中国第一特效”的噱头,但依然缺失精神内涵,故事推动力薄弱,镜头运用平庸。演技方面,目前国内流行的“小鲜肉”“小花”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口口声声要打磨演技,但很多人连基本的表情台词都不过关,以呆板的面孔演完整部电影。”李凡卓说,这样的演员拍出来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可以想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电影市场高速增长的势头在今年有所放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票房31.15亿元,同比下降24.2%;5月,全国票房31.38亿元,同比下降1.6%。而几个重要的电影档期,例如暑期档、中秋档,数据均比以往有所下滑。
“大批快钱、热钱砸入,使中国电影作为金融产品的属性不断提升,导致‘烂片’不断,票房走低。”李凡卓表示,为了快速回本和增值盈利,投资方和出品方一般会选择“IP+鲜肉”的模式快速投放市场,而不会精细打磨剧本。不少导演和演员也没时间精进专业、提高演技。
与此同时,相关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影市业绩下滑与观影的电商补贴取消、电影票相对更贵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并非主因,关键是电影供给“不给力”。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表示,保持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还应从根本上提升国内电影工业的整体品质和制作水准,用市场倒逼电影产业在策划创意、产品设计、视觉特效、新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提高质量。
南昌市一家影院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档电影也并非都让观众失望。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电影《湄公河行动》,改变了主旋律题材电影的说教面孔,将枪战、动作等商业化、类型化元素有机融合进影片,既满足了观众对惊险刺激场面的观影需求,又树立了中国是一个对国民负责任的大国的国家形象,获得不少观众好评,并在票房上得到了体现。
“这几年中国观众的欣赏标准提高了很多。改变今年电影市场走低的状况,还需要出品方、制作方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在作品创作上精益求精,把更多观众吸引到影院来。”李凡卓说,电影质量而非假期档才是电影票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