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精准“滴灌”,千万人将受益

挪穷窝 换穷业 拔穷根(政策解读)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精确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经过多轮扶持都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实现这1000万人的脱贫,是本轮脱贫攻坚战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一仗。《规划》采取超常规支持力度,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贯穿始终, 推动各类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滴灌”,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其稳定脱贫问题。

 

怎么搬——

集中安置为主,配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此次《规划》明确,迁出区域主要是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农村贫困地区,涉及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经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需要实施搬迁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有981万人。

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地区12省份搬迁人口约664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67.7%;中部地区6省约296万人,占30.2%;东部地区河北、吉林、山东、福建4省约21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1%。

这些贫困人口搬去哪儿?《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安置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建档立卡搬迁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控制标准,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

《规划》还明确了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和迁出区生态建设等内容,包括建设安置区内道路11.4万公里、饮水管网14.1万公里、供配电网11.5万公里、学校和幼儿园1612万平方米、卫生室573万平方米等。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怎么搬,中央部门统筹的主要任务是管住“两头”,即一头明确支持政策和建设标准,另一头强化工程建设和脱贫效果监督考核;同时,“放开中间”,鼓励各地在规划实施中,结合区域水土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的搬迁进度。

钱哪来——

五大来源保障资金,创新“统贷统还”投融资模式

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近100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建设等投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约9500亿元。

这些钱从哪里来?《规划》从五个方面明确了资金筹措来源。首先,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同时,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

除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外,首次引入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大大拓宽了资金渠道。《规划》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500亿元。目前已切块下达相关省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在分批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同时安排低成本长期贷款总规模3400多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投放,中央财政对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此外,由搬迁群众自筹约300亿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家园建设。

除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还有部分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需要实施同步搬迁,共有600多万人。同步搬迁的600多万人住房建设资金,以及迁出区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其他投资约3500亿元,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统筹本级财力和相关渠道资金、动员群众自筹予以解决。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述资金渠道中,除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无偿补助外,其他资金都需要偿还。为此,《规划》明确了省级“统贷统还”的投融资模式,采取省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专项建设基金、地方债务资金、低成本长期贷款,市(县)项目实施主体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省级政府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投融资主体还贷。《规划》强调,要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把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收益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咋脱贫——

五大路径换穷业、拔穷根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强调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挪穷窝”与“换穷业”、“拔穷根”并举,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从各地工作推进情况来看,尽管具体的帮扶措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五大路径”。

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采取补贴补助、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引导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高效养殖等,确保每个家庭都有脱贫产业,每个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劳动技能。

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对于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小城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等区位优势,扶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服务业、“互联网+”、电商扶贫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等产业,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

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导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等折价入股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增收。

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多地规定,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迁出、迁入地县级政府安排做好转移接续工作,解除搬迁对象后顾之忧。本报记者 赵展慧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