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电磁重点实验室:不让新装备“带病”上战场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正文

全军电磁重点实验室:不让新装备“带病”上战场

浩瀚宇宙中,有一种轻于无量、存于无形的物质,自1888年被人类发现以来,迅速成为改变世界和影响战争胜负的“幕后推手”——这就是纵横陆、海、空、天四维空间,承载亿万信息穿梭“地球村”的电磁波。

在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谱管控大队,有一个可以驾驭无形电波的“魔幻空间”——全军频谱管理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近日,笔者前往这个位于京郊某地的全军重点实验室,探寻其中奥秘。

为武器装备精细“体检”

走进实验室所在营区,一栋挂着“全军重点实验室”牌子的楼房呈现在眼前。穿过一道厚重的屏蔽铁门进入实验室,顿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挑高十几米的宽阔空间里,从屋顶到四周墙壁嵌满了一根根半米多长的锥形物体。

“这些都是吸波材料,主要是用来吸收‘飘荡’在空中的电磁信号,为开展装备检测试验创造一个纯净的电磁空间。”高级工程师肖凯宁介绍,几年前,他们在调研时发现,新装备配发部队前,由于缺乏科学的频谱检测手段,自扰互扰现象时有发生。

“频谱参数是武器装备的重要技术指标,达不到设计标准,装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将来就会‘带病’走上战场,影响作战效能发挥”。肖凯宁说:“必须搭建一个可以为装备‘诊断开方’的频谱检测实验室。”在上级支持下,肖凯宁与团队成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国内一流的频谱兼容性综合测试分析平台。

这一平台就像CT扫描机一样,可以对用频武器装备的频谱参数等几十项指标进行精细“体检”,解决了长期以来频谱特性测不准、测不全的问题。这一开创性的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助推新装备“健康”走向战场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武器装备平台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但如果各系统间频谱参数相同或相邻,干扰就会“不请自来”。在实验室纯净的电磁空间里,技术人员通过采取加载电磁干扰、武器系统同时开机运行等方法,对新研装备电磁兼容情况进行测试,并拿出解决办法。

“一件用频装备,从立项研制到部署运用,全过程都涉及到频谱管理问题。立项论证需要审核用频参数,领取‘准生证’;研制定型需要认证频谱参数,颁发‘出生证’;批量生产需要抽检频谱参数,发放‘健康证’。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在为发放‘出生证’做最后的测试。”听着实验室主任崔凯的介绍,笔者看到,某新型装甲通信指挥车缓缓驶入实验室,停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圆形平台上,指挥车四周摆放着样式不同的测试天线。随着平台的转动,一组组数据传输到频谱仪和电脑上。

近几年,该实验室承担完成了某边海防信息系统等多种用频装备的定型测试任务,为它们“健康”走向战场把住了关键一关。

让战争首先在实验室打响

单一系统的装备可以做“CT扫描”,但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涉及到陆海空天等多类用频武器系统。检验整个作战体系是否存在用频冲突,最可靠的方法是将它们调集到一起进行实装实测。然而这种测试组织难度极大、成本高昂。

现在兵棋推演被世界各国所采用,能不能把武器装备的电磁频谱特性像“剥茧抽丝”一样“提取”出来,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用频模拟推演呢?实验室的同志提出了打造我军频管数字仿真实验系统的大胆设想。

经过3年多的探索,他们终于在全军首次设计出频管仿真体系框架,研发出全军第一款频管仿真软件,使测试平台成功实现升级换代。

利用这一全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发立项审核、战场建设用频论证、复杂电磁环境武器装备适应性研究等关键环节都有了更加可靠的实验环境,让战争首先在实验室打响成为了现实。这两年,他们先后完成了十几项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角逐无止境,争先不停步。如今,他们已经把目标瞄向了国际上刚刚兴起的频管半实物仿真分析试验,立志用更先进的试验成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服务。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