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明星婚礼,别办成消费“封神榜”
明星在社会心理层面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他们提供了一个窥视的对象,并以此参与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人生定位,悄无声息地引导着一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
作为社会价值和风尚的引领者,明星的言行无形中塑造着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理解。那些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的明星,他们言行中透露出来的消费惟奢乃至堕落有理等负面观念正在不断地侵蚀着社会的大脑,让有识之士忧心
一段时间以来,明星婚礼接连点燃舆论爆点。娱乐新闻、微博、朋友圈,有故事、有特写、有分析评论,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席卷着社会舆论,把明星婚礼频频推上头条。
明星婚礼到底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目光?这不免让人思索。浏览微博发言或网友评论会发现,除了祝福和评论这段姻缘以外,最多的一类是“八卦”婚礼细节,包括对奢华排场的咋舌,对奢侈用品的咂摸,对人际关系的揣测。总结起来就是:对明星生活方式、明星“朋友圈”的好奇和窥探。
借着舆论的“好奇”,自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众“时尚博主”,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材料,分析男女主人公服装、配饰的品牌和款型,植入自己要推荐的时尚产品,另一些更加外围的“博主”则会用图片链接把读者引向一个“明星同款”的网购产品。借助一场明星婚礼,奢侈品牌、明星代言产品、微商爆款构成了一个层级分明的消费金字塔,而明星也就被塑造成了站在塔尖的“消费英雄”,放射出偶像的光晕,继续指引着消费的“方向”。在这场共赢的游戏中,资本无孔不入,明星也乐得大操大办并向媒体大敞大开。
在宣传的强光下,一场亲人朋友见证爱情和祝福姻缘的仪式,无形中被资本紧紧捆绑、全力包装、推上前台,它超出了结婚仪式的初衷,变成一个炫耀性消费的秀场。恰如一位网友不留情面的批评:“这场婚礼就是一场商演,一次广告出卖,是商业行为。”
还有一种针锋相对的反批评:“有什么好吐槽的,换位思考,人家花自己挣的干净钱,为自己心爱的人办一场童话般的婚礼,有什么不可以?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从常人的角度去看,只要是合法收入,当事人怎样消费,当然是个人的私事,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能否把明星仅仅视为“常人”?
随着中国社会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影视产业的迅速扩容,在文艺相关的时尚产业中,本土明星的话语权逐渐跃升。近些年来,那些代言“国际顶级品牌”的洋脸蛋逐渐被中国面孔取代,与国际时尚界的深度结合使中国内地明星成了国内国际资本的宠儿,也使得他们最终超越“知名艺人”而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真正“明星”:他们不仅是大银幕上的熟悉面孔,更是时尚消费的当代图腾;他们既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又是资本循环的关键一环。
然而,对于这种潜在的变化,对于“明星”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的社会,甚至包括某些明星本人,并未有足够的认知。在电影明星的发源地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对明星有这样的描述:“明星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观众的需求、欲望和焦虑。他们是梦的食粮,让我们可以有最深的幻想和迷恋。”“明星是观众的至爱产物,也是时尚、价值和公众行为的带领人。”明星研究专家雷蒙·德格纳则说:“从明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史。”明星在社会心理层面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他们提供了一个窥视的对象,并以此参与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人生定位,悄无声息地引导着一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
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对明星婚礼的关注,显示了人们对财富、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明星们也沉浸在自己一时无法理解的财富和成功神话中,他们的炫耀性消费既是一种富起来以后的扬眉吐气,也是对资本体系自觉不自觉的配合,而对于价值引导的责任,许多明星尚无自觉。近些年来,明星公益渐渐兴起,尽管未必都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也许掺杂了自我宣传包装的功利心,但未尝不显示着一种价值引领的朦胧意识。
作为社会价值和风尚的引领者,明星的言行无形中塑造着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理解。那些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的明星,他们言行中透露出来的消费惟奢乃至堕落有理等负面观念正在不断地侵蚀着社会的大脑,让有识之士忧心。不过,令人乐观的是,我们也能从“奢侈品热”退潮等现象看出,中国社会的生活观念正酝酿着从炫耀性消费向品质至上的转型。回归生活的质朴,重寻情感的本真,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潜在思潮。而在此刻的中国,作为社会的强势群体,明星的反省、沉淀、自觉和主动引领,都显得尤为重要。
但愿,明星婚礼不再办成消费的“封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