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老班长有绝活 7次婉拒地方企业高薪聘请
“老班长,您在部队干了二十几年,有一手焊接绝活。您回来,年薪20万肯定没问题……”
“小许,谢谢你的好意。我在部队待习惯了,你还是另选他人吧。”挂掉昔日战友许光的电话,火箭军某修配厂二级军士长张士英与往常一样,走进加工车间,戴上墨镜、固定钢板、举起焊枪……
“在部队待习惯了”,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张士英却用它7次婉拒了地方企业老板的高薪聘请。
中等身材,手脚麻利,眼神坚毅……初见张士英,笔者惊讶地发现,他的迷彩服袖子和裤脚上满是小窟窿,迷彩鞋上也有十几个铁水飞溅的烫点。
“身上窟窿多,皮肤常‘脱皮’。”张士英淡然一笑。由于常年与焊枪“亲密接触”,不仅衣服上满是铁水溅出的小窟窿,脸也常常被烤得脱皮。因此,张士英的脸往往是“一个月白,一个月黑”。
学焊工易,学精却难。张士英22年如一日,学习精通了从一般焊接到灰口铸铁焊接等绝活,用过的焊条足足有10多万根,重达好几吨。他的技艺也在磨砺中日渐精湛,参加技能比武频频夺魁,成长为全国焊工高级技师。前年,他还受邀担任全国“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唯一的军人评委。
“第二炮兵特装技能技术能手”“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优秀共产党员”……翻看张士英的一个个荣誉证书,笔者似乎看到了22年来这位老兵扎根基层的奋斗历程。
“人得有良心,俺这身本事是部队给的,多少钱俺都不能‘卖’。”从军这些年,张士英先后15次参加培训,每走出去学习一次,他都给部队带回一笔“财富”。
“有了本事不回报部队心里不踏实。”张士英说到做到。这些年,他累计加工制作零部件上万件,记录4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18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培养帮带出的技术骨干多达数百人。他研究发明的“手动弯管机”“安全卡盘扳手”“多功能焊接训练器材”等多项革新成果,全部运用于装备维修实践。
在某旅导弹阵地改造安装任务中,张士英依据位置特点及技术要求,发明了“依位变换焊接法”,完成对特殊装备部件的焊接调试。这一创新方法被同行录入教科书,广泛应用于各类国防施工任务中。
(田亮 丁荣桢 郑冰 摘自7月27日《火箭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