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看日本天皇退位难题:受困于历史和身份认同危机
美媒称,日本明仁天皇希望退位的暗示,挑战的是比要求他终生在位的法律和继位问题更大的东西。正如他自从1989年登基以来所做的那样,明仁天皇也一直在设法解决二战结束后定义战后日本皇室的一个自始至终存在的问题。天皇的作用是弥补两种国家身份之间的矛盾,但却往往体现了这一矛盾。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8月10日报道,19世纪和20世纪初,日本的现代皇室被定位为大日本帝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以战时暴行告终的这个意识形态要求,有一位可被作为国家的真实体现而受崇拜的上帝般的天皇。现行的不许天皇生前退位的法律,是这个神圣身份遗留下来的东西:神怎么可能辞职呢?
但是,明仁天皇不可能公开要求修改法律,因为战胜国美国在1947年为日本制定的新宪法禁止天皇干预政治。
美国把日本皇室保留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了日本七年,美国人在日本做出的重大决定之一是:不像他们在德国所做的那样,彻底废除法西斯政权,美国人把日本皇室及其他元素保留了下来,希望利用这些东西来使其统治合法化。
美国当时关注的是冷战,希望把日本打造为一个友好的民主国家。美国担心,迫使日本正视其战争罪行、拒绝接受受国人爱戴的天皇,可能会把日本推向苏联的怀抱。
占领军允许日本制造了一个作为权宜之计的神话,那就是,日本人民和日本天皇(两者在官方意义上等同)都是被新宪法拒绝的军国主义的无辜受害者,而不是军国主义的有意作恶者。
这样一来,日本就被赋予一个新的、民主制度的身份,而不必彻底与其陈旧的自我概念决裂,天皇被匆匆地改头换面,从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终极象征,变为与之相反的自由主义与和平主义理念的化身,其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把同一位天皇拿来,让他换下白色的制服,给他穿上深色的西装、戴上洪堡毡帽,然后说,‘天皇是国家的象征,代表人民的团结,’”研究日本的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卡罗尔·格鲁克说。“他还是那个天皇。他不知道怎样做出不同的举止。”
那是裕仁天皇,他在整个战争期间是大日本帝国极端主义的代名词,他的皇位一直保留到他于1989年去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人一直处于两个相互矛盾信息的拉扯之中:他们被告知,老路是错误的,但是,与那条老路最有关联的人却仍是受人尊敬的国家象征,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形象、听到他的名字。
这种紧张关系后来不断重现,表现在就承认战争罪行问题而展开的激烈辩论中,表现在长期存在的把战争英雄和战犯一起以类似崇拜的方式供奉的帝国神社中,表现在安倍晋三首相通过放宽军事限制把日本变为一个“正常”国家的努力中。
天皇面临囚徒困境
裕仁天皇1989年去世后,他的皇位传给了儿子明仁。明仁天皇所继承的位置,大体上已经既不代表军国主义、也不代表和平主义,既不代表过去、也不代表现在,而是代表两者之间悬而未决的紧张关系,代表一种过于痛苦、从而不可正视的国家身份危机。
报道称,所有迹象表明,与父亲不同,明仁天皇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1990年1月,明仁天皇继位还不到一年,长崎市市长就违反了一个国家禁忌,他说裕仁对大日本帝国的罪行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一名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向长崎市长开枪,造成其重伤后,明仁天皇亲自到长崎表示声援曾经批评自己父亲的市长。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明仁天皇承认了朝鲜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自己有部分朝鲜血统,这在日本也是一个禁忌,因为日本长期以来把朝鲜族作为劣等国民来对待。最有争议的是,他对日本二战期间在海外的暴行表示了遗憾。《大西洋》月刊在1998年发表的一篇特写中称,明仁天皇“在明确和深化有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所犯暴行的本国内疚的公开表达”作了贡献。
正如尼克松访问中国一样,只有天皇才能如此公开地面对大日本帝国的历史。他做的甚至不止这些,用格鲁克的话说,明仁天皇已把天皇的位置“君主化”,使其更像欧洲的国王。格鲁克暗示,天皇通过把自己的角色变为“与日本的民主体制一致”,他可能希望把日本进一步推向其新的民主身份,让其远离过去。
格鲁克指出,战争结束时,明仁只有11岁,日本经历了一个虽然短暂、但充满毁灭与贫困的创伤期。有些估计认为,战争让日本损失了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这就是明仁所经历的辉煌帝国时代,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并寻求进行改革。
报道称,天皇与他的国家一样,仍是尚未解决的矛盾与未能面对的历史的囚徒,尽管这种历史往往通过残留的、曾经是天皇崇拜的窃窃之声表达出来,但总还是比皇室本身要大。尽管天皇有很大的象征力,但在寻求自己退休一事上,他却陷入了向公众求情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