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齐射致战士耳膜穿孔 军医科普如何防护治疗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正文

火炮齐射致战士耳膜穿孔 军医科普如何防护治疗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制图:胡亚军

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威力越来越大,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也越来越强,如果应对不当,容易造成官兵耳膜穿孔。当前正值部队野外驻训实弹射击,炮火硝烟中,如何预防耳膜穿孔?遇到了又该怎样处置?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第54集团军某旅实弹战术演习场,一探究竟。

【场景回放】

“全营注意,预备,放!”在该旅某型火炮实弹射击现场,一波全营齐射后,一营列兵瞄准手小刘突然紧捂双耳,随之出现耳鸣、耳痛、头晕等症状,并伴随耳道出血。与此同时,10余米外担任测地保障任务的指挥二连战士小王同样出现了相似症状。经在场卫生队军医张光亚诊断,二人均为爆震性鼓膜穿孔。

“爆震性鼓膜穿孔,是指听觉器官由于受到突然发生巨大声响的冲击,致使鼓膜穿孔所引起的听力急性损伤。”该旅卫生队队长刘瑞钦告诉记者,小刘、小王二人的病症正是由于实弹射击中防护措施不当引发的。

“这类病症已不是头一次出现,前几年旅里组织某型火炮全号装药射击时也曾有过。此外,在与其他单位交流时我们得知,步枪、火箭筒、单兵防空导弹等,发射时也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刘队长介绍说,实战中,炮弹、手榴弹、地雷等随时都会在官兵周围爆炸,造成鼓膜穿孔的概率更大。

【引发危害】

鼓膜是外耳道底部的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能带动中耳内听小骨的振动,在听觉的传导功能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鼓膜一旦穿孔,会产生以下危害:

引起听力下降。从外界传来的声音首先振动鼓膜,然后经中耳听骨链传到耳蜗,进而引起神经反射形成听力。鼓膜穿孔后,有效振动面积减小,外界声波的能量传入内耳减弱,出现听力下降。

诱发其他病症。鼓膜穿孔后,失去了对中耳的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可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中耳炎反复发作,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造成听力进一步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还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而引起面神经瘫痪、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防护方法】

了解了鼓膜穿孔的危害,那么怎样防护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发病率?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实弹射击前,可通过佩戴耳塞、防声头盔、建立防音带等措施削弱冲击波对耳朵的损伤。在预先知道射击方向的情况下,还可有效利用现地地形,避开冲击波的冲击;火炮射击时,炮位上的官兵要将嘴巴张大,打开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侧气压,附近人员则可用双手护住耳鼻。有严重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避免到火炮射击现场;实弹射击结束后,要第一时间询问官兵有无耳鸣、耳聋等听力损伤状况,并适情组织体检,及时发现病症。

【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鼓膜穿孔,要尽早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听力障碍。具体处置方法根据穿孔大小决定。

若穿孔面积很小,通常不需要采取任何治疗手段,在发生之后的大约1个月时间就可自行愈合,这期间要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处方药水滴耳,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倘若穿孔面积很大,就要第一时间到医院接受人工修补手术,术后40天左右就可恢复。此外,恢复期间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避免不恰当的擤鼻,如捏两鼻孔用力排鼻涕,易将鼻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挤压到中耳,从而引起发炎。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