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后人四川寻亲 老兵“周光祖”家人在哪
生在安徽,长念四川。7月26日,左卫国站在成都市档案馆门前。他想从厚重的档案袋、泛黄的书页里,查到有关川军赴安徽抗战的资料,更渴望从中找到有关“周光祖”的信息。
左卫国今年72岁,是位地道的安徽人。他打小就生活在安徽,热爱那里的人和事。但从懂事起,得知父亲周光祖的根其实在四川时,他便时常遥望千里外的盆地,想象起那些素未谋面的亲人。
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失联”50余年的亲人和父亲的故乡尤为思念。7月25日,为了让老人了却心事,女儿首次带他来四川,寻找有关四川亲人的下落。
身世根在四川
父亲曾参加抗战
1937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上的枪声,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
此后,一群四川母亲衣袖擦泪眼,送别自己儿子上战场,拯救危亡边缘的国家。八年抗战,近350万青壮年出川,伤亡共计 64 万余人,为全国之最。
每每看到有关川军抗战影视、书籍时,左卫国便会格外留意。他说,他骨子里就流着抗日军人的血。
1944年9月,左卫国出生在安徽省泾县蔡村镇左家村。自小他印象里,就只有母亲左克华的身影。5岁左右,他开口询起母亲有关父亲的下落。
母亲停下手中的活,摸着他的头说,他的父亲叫周光祖,是个抗日英雄。年纪轻轻就离开四川,奔赴安徽参加抗战,在左卫国快要出生时,却不幸因病去世。
后来,他跟着母亲姓左,取名叫卫国,“就是要像父亲那样,长大了保家卫国。”
自此,他对父亲的家乡——四川,便有了牵挂。
寻找多次失望
从未想过要放弃
“解放初期,母亲跟四川亲人有过书信。”26日下午4点过,左卫国在女儿左丽霞带领下,走到人民公园外的川军纪念像前。
“可能父亲当年也如他一样出川抗战。”左卫国默默望着塑像,草鞋、绑腿、汉阳造……他想象着父亲周光祖当年的英姿。
“作为儿女,也想帮他找到四川亲人,但又担心令他情绪过于激动。”于是,左丽霞“偷偷”找到华西都市报。她说,父亲年龄稍长时,家中关于爷爷的一切都没了,“所有军服、照片和材料都被烧了,家中对爷爷的事也很少提起。”数年后,左卫国失去母亲,但心中的那个结更让他牵挂,他想知道有关父亲的一切,以及老家的亲人是否还安在。
“前些年,我们走访了留在安徽泾县当地的老兵,以及关爱老兵的志愿团体,但是都没有爷爷周光祖的消息。”左丽霞说,看着父亲疲惫的神色,作为儿女的他们也在不断寻找,“我们还托人查过四川多地的周氏族谱。虽然没有什么收获,但父亲都寻了50多年,他是不会放弃的。”
专家线索稀少
可能入伍50军
“村里的老辈说,爷爷周光祖1943年—1944年在第三战区的安徽南部泾县等地抗战。后来他在安徽结婚后,每次回家都有名勤务兵跟随。”左丽霞说,除此便再无其它信息,“这次来四川,既是碰运气找线索,也是了了父亲来四川的心愿。”
“有一点肯定的是,四川的亲人应该还在。”左丽霞说,奶奶左克华生前还与老家亲人有过书信来往,只是后来她离世后断掉了,“现在信件都丢失了,所以才不知道亲人到底在哪儿。”
随后,华西都市报记者将左卫国的情况,向多位四川健在老兵以及川军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反映。
“很可能是50军的。”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符合1944年左右在第三战区的抗日军是23集团军,在安徽的部队主要为21军和50军,“他提到的安徽南部和泾县抗战的,应该是50军的。”
何允中说,线索实在太少,仅靠“周光祖”这个名字在四川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出川抗战的四川男儿有近350万之多,而且时隔这么多年,难度巨大。”但同时,四川不少健在老兵以及抗战研究专家表示将尽全力寻找。
如果你有抗战老兵“周光祖”家人的消息,可拨打华西传媒集群热线028—96111,共同接力寻找他的亲人。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