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师在中国: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一年前,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走红网络,有关中外教育对比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关注。
事实上,还有更大样本的“英国老师在中国”。中国现有7所具有法人资格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供不出国门即可“留学”的机会。2015年,这7所中外合作大学在全国计划内的招生人数已超过7300人。
今年建校10周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就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现有500余名外籍教师,来自英国的教员近100名。
该校引入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教学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这意味着,英国的课程和教师在中国遇见中国大学生。英国老师教得如何?会不会再现纪录片中的戏剧化场景?会有怎样的冲突和融合?“英国老师”在中国的实践,为中国老师提供了哪些借鉴?
“中国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西浦土木工程系主任Chee Chin博士曾在英国高校任教,在他看来,“在这两个国家任教的最大差异就是学生不同”。
“我在英国教书的时候,课堂非常多元。”他举例说,当时的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各自的文化、背景都不相同。“有些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对所学的专业几乎一无所知;还有些非全日制的学生已经工作了几十年,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入。”
“我来中国教书,发现中国课堂没有英国那么多元,教书轻松许多。”他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师生相处很融洽”。
“在中国,刚入校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并且希望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需要培养思考能力,我不喜欢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Chee Chin说,经过至少12年的应试教育后,“很多学生像杯里结冰的水,已经装不下东西了。所以我第一年做的事情就是去融化这杯冰。”
西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教授Steven Guan曾担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工程设计学院智能系统教授。他同样对中英大学生的区别印象深刻。
“在西方,家庭教育民主、开放一些,小孩敢于挑战权威;东方人从小就被要求听长辈的话、尊重权威,较少尝试去挑战权威。”他说,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即便有问题,大多不会在课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人会提问题,而且一般都是下课后,“这样的交流方式比较单向,如果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会让外国老师上课时误以为同学没什么疑问”。
“中国的教育系统造就了一大批精于数理学科、记忆能力惊人的学生。”英国教授David O’Connor是西浦生物科学系主任,他注意到,中国学生往往依据父母的意愿选择专业——这在西方很少发生,“不过,一旦学生在大学里融入专业课程,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先让学生把装“冰”的“杯子”清空
针对“经常没有问题”的中国大学生,来自英国的教授会如何教?
对于部分学生“像杯里结冰的水”,Chee Chin的选择是,尽量让学生把“杯子”清空,“必须把脑袋里的东西倒出来,然后再去想问题”。
他还尝试利用现代科技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觉得有趣。他们会用到一个名叫Clickers的课堂反馈系统,也会用Computer-Aided Learning and Assessment系统,这种系统互动性很强,有类似于电子游戏的互动机制。
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无论学生答对或答错,系统都会给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系统还会指出是哪部分需要更正。老师可以在后台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
来自北爱尔兰的数学科学系老师Stephen James Shaw曾因学生将他在阶梯教室里跪着讲解题目的照片发上微博而成为“网红”,被网友称为“苏城最敬业老师”。
Shaw非常看重团队学习,经常设计项目和问题,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他会认真观察学生是否都参与其中,看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等是不是合适,并根据学生团队的整体合作情况来评分。“我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更应该运用;而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让学生的考卷在任何学校的得分都统一
除了教师的自发创新外,如何通过机制确保“英国老师在中国”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西浦教务长Stuart Perinn介绍说,学校成立了学术提升中心(AEC),主要负责提升大学的教学实践。
AEC的主要功能包括负责实施对教师的职业课程培训,该课程已获得英国高等教育学院的认证,意味着培训教师达到英国大学教师的执业标准。
西浦对课程内容的任何修改或者新开课程都需要通过慎重论证,学生也要参与其中,然后将方案提交系、校两级教学委员会讨论审议。
涉及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需要请外部专家评审,1个来自院系外部的校内评审、两个独立的外部独立评审和1个利物浦大学的专家评审,来保证质量标准。
在学校层面,每年有一个针对专业的年度评审,院系一级对各专业逐一评议,然后再提交给学校。学校每4年对院系进行一次内部审核。
“我们还有外部考官体制,”Stuart Perinn介绍,所有试卷除了内部考官评分外,还需要通过英国另一所大学的教员,即外部考官的详细检查,以确保评分是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机制,我们确保他在西浦是这个成绩,换一所学校也是这个成绩”。
“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信任”
西浦如今已经有6届学生毕业,出国深造比例达到80%以上。
该校2015届的本科生共1908人,升学的达1589人。其中,海外升学(含港澳台、中外合作办学境内)1585人,按照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1130人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大学深造,占71.29%,341人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占21.51%。
这样的结果,部分地受益于英国的先进教育理念。
和英国的大学一样,西浦有非常详细且严格的学生考试和成绩评估体系。考试前,需要将考卷发送给英国利物浦大学审核,考卷以及学生的考试试卷,要经过教学系内部评审,利物浦大学对应专业教学系评审,以及外部聘请的考官评审,最后经过校级考试委员会评审,才能最终形成并公布学生成绩。
这样的成绩,同样源自“英国老师”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作出的改变。
在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看来,学校刚起步时,肯定需要有可资借鉴的模板。所以,西浦主要借助英国利物浦大学教学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融合西安交通大学的传统优势,搭建出了学校的基本框架。
但他从一开始就认为,从长远来说,光复制远远不够,西浦要发展,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基本情况独立自主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我为主,创新办学模式,构建独特的发展道路。”
“我们正在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席酉民认为,更长远的国际化方向是:既有美国教育模式的灵活,尽可能满足学生兴趣,例如转专业更自由;又有英国教育的严格质量保证体系,不会因个别老师的懈怠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还要有中国传统教育的扎实基本功,“兼具三者之长,而避其所短,才是西浦要选择的方向。”
因此,西浦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专业的自由度。从2010年起,西浦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按大类招生政策。不管学生按什么专业招进来,学校都给学生一年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再确定最终的专业选择。
“之所以如此,因为我们对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信心。”席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