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震后40周年:“涅槃之城”续写传奇
象征着“人定胜天”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前,近日摆满了一簇簇盛开的鲜花。阵阵花香在微风的飘送下,弥漫整个广场。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临近,从纪念碑广场望去,周围现代化都市气息浓厚,记者无法想象40年前这座城市的满目苍夷。
1976年7月28日,一场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让河北省唐山市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化为废墟。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4000多名孩子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人民币。那一刻,唐山大地震成为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瞬间。
灾难发生后,曾有外国官员“断言”:唐山这座城市,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然而,这种言论10天后就被推翻。
“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的碑文,清晰地记录了这座城市震后的重建节点。
震后4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并轨同行的唐山“重生之路”,再次震惊世界。
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丰厚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为唐山重生崛起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北方瓷都”“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成为唐山最生动的概括写照。在经济发展起步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4年起,唐山市经济总量一直高居河北所有地市之首。2014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达6225.30亿元人民币,居中国城市第19位。
这座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也在“涅槃重生”。
53岁的唐山人刘波,是当年大地震的幸存者,他的父亲在地震中去世。刘波总说的一句话是:“从地震停止的那一刻,事情就在变好了。”
唐山大地震后,刘波和母亲曾经一度住在低矮的平房。每次下雨,门前的土路就会变得异常难走,泥泞不堪。当时,他最大的心愿是“少下点雨”。
“这么多年,唐山的街道越来越宽,公园越来越多,房屋越建越高!”这是刘波对这座城最大的感受。如今,做生意的刘波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为纪念在地震中去世的父亲,他把家安在了抗震纪念碑附近的住宅小区。每天早晨,刘波都会来到纪念碑广场晨练。伴随着夏日的阵阵蝉鸣,刘波觉得,这是一天中最踏实的时刻。
这座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简称“唐”的城市,从“不死”到“重生”,以其优美的环境,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唐山,开启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之路。
2016年4月,在此间开幕的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原来唐山的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变成了世界花海的景观奇迹。
原本计划到北京、天津游玩的英国游客史蒂芬,得知眼前如百花争艳般的美丽景致是在废弃的采煤塌陷区基础上改造而成,史蒂芬非常惊讶。“以前只听说过唐山的地震,没想到这里能建得如此美丽。”
对于未来两日的行程,斯蒂芬听取了导游的建议,计划到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去看看。
这座“突围而出”的城市,今年将在这片土地上,先后举办或承办“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等重大活动。
如今,40岁的新唐山,已步入“不惑”之年,重新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这座城有着自己的谋划。它将向“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再次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