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再“减排” 武汉仍有13条路段积水严重
武汉市区,推土机运送市民过马路。
京华时报记者 陶冉 摄
7月8日,武汉洪山区汤逊湖附近的韵湖春晓小区附近的路被水淹没,围墙外停满多艘渔船。
京华时报记者 潘之望 摄
继6日消减出库流量至每秒2.5万立方米左右之后,三峡水库7日再次大幅消减出库流量至每秒2万立方米左右,以缓解长江中下游汛情。
连续两天减出库增加拦蓄流量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布的水情信息显示,8日8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2.8万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1.9万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拦蓄流量达9000立方米每秒。
7日8时至8日8时,金沙江上游、沱江、涪江发生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受此影响,三峡入库流量由退转涨,8日8时入库流量较7日8时增加了8000立方米每秒。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汛情,三峡枢纽6日、7日连续消减出库流量。随着拦蓄流量的增加,三峡水库坝上水位迅速上涨。7日8时至8日8时,三峡水库坝上水位上涨了0.4米。
根据三峡集团发布的水情信息,8日14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2.7万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2.14万立方米每秒,坝上水位149.62米。
降雨“下一站”可能系渝川滇
民政部昨天通报称,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灾害已经造成11个省份3000多万人受灾,164人死亡,26人失踪。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
据国土资源部透露,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已出现22轮强降雨过程,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导致部分省份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国土部副部长王广华介绍,下一步降雨很可能向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转移,这些都是我国地质灾害隐患较多、较大的地区;北方地区和前期降雨较少的地区,土体疏松,一旦发生强降雨后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对此也必须高度重视。
王广华说,对于汛期工作的反复动员和部署的目的就是要不死人、少死人,做好临灾应急避险是避免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他表示,多走勤看,发现问题就严防死守,一有动静就迅速撤离。不能作“滑与不滑、崩与不崩、转移与不转移”的猜测或博弈,必须果断全部撤离。
超强台风或致风雨浪潮“四碰头”
昨天下午,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将于9日中午前后在福建龙海到福清一带沿海登陆(33-40m/s, 12-13级,台风级);之后穿过福建,强度逐渐减弱,经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
7月8日至12日,受“尼伯特”影响,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海峡等将有9~12级大风,“尼伯特”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或地区的风力有13~15级;南海东北部、东海大部、浙江沿海、杭州湾、长江口区、上海沿海、江苏中南部沿海、黄海南部也将有7~8级大风、阵风可达9~10级。
在降水方面,台湾、福建、江西东部、浙江、安徽南部、上海、江苏大部等地先后有大到暴雨。
国家防总会商后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并派出6个工作组。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共分四级,最高级别为Ⅰ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督查专员、新闻发言人张家团介绍,当前太湖超保证水位并持续上涨,太湖已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全线超警,受超强台风“尼伯特”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流域防洪形势更加严峻,按预案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会商分析称,“尼伯特”可能形成强风、暴雨、巨浪、高潮“四碰头”局面,不利因素相互叠加。
国家防办信息处处长杨昆介绍,浙江、福建、江西、江苏等台风影响区内近1500座水库,目前大部分水库都在腾库预泄,水位正在下降,为台风带来的强降水预留防洪库容。
□关注武汉洪涝
仍有13条路段积水严重
昨天下午,武汉市大部分积水已经消退,但全市范围内仍有21条渍水路段,其中13条渍水路段仍存大量积水,大小车辆均无法通行。江夏大道汤逊湖段积水仍可没过成人腰部,附近居民只能搭乘舢板船或者直接蹚水通过。
李秀娟居住在汤逊湖南边的庙山村,平时乘坐公交车经过汤逊湖桥到桥北的金桥工业园附近上班。连日来的大雨导致武汉市出现积水,汤逊湖水面也上升了一米多高,湖水漫过护栏,将桥面淹没,积水没过腰部,公交车无法通行。汤逊湖附近很多村民家中备有舢板小船,平时负责清理湖面。桥面被水淹没以后,多名村民将舢板船改为摆渡船,每名乘客交10元。李秀娟乘摆渡船上班,虽然不方便,但如果绕行,她每天需要多走二三十里路。
近日,在汤逊湖渔场工作的李晓军在湖面上巡逻,检查围挡是否被水冲破,防止湖内的鱼外逃。汤逊湖内有鱼类养殖,目前以白鲢和花鲢为主,此次湖水蔓延导致很多大鱼顺水游走,“湖内积水一直未见消退,围挡每天都会被冲倒很多次,人工巡逻修补围挡,尽可能地减少渔场损失。”李晓军说着,距离他不远的地方,不时有一两斤大的白鲢跃出水面,引得蹚水经过的行人观看。
记者发现,汤逊湖桥中间的部分水泥隔离桩被水冲走,桥两边的四季青树也几乎全部淹没在水面以下,行人走在桥上很难留意到桥边的护栏,不少行人在水中相互搀扶。为了防止钱包和手机进水,有行人将外衣脱下,和手机一起装入塑料袋内,穿着短裤从积水中走出。
孤岛,不孤
28岁的贺芬家在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眼睁睁地看着大水把农田淹没,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从6月底至7月5日晚,蔡甸区全区累计降雨319.9毫米,消泗乡民堤民垸接连告急。贺芬家就在重灾区。她家一共5口人,父母、丈夫除外,还有一个2岁的女儿,贺芬已有9个月身孕。虽然身边有丈夫的照顾,但连日的强降雨让贺芬坐卧不安。
“暴雨像往下倒一样,很快水就把庄稼淹没,冲到了家门口。”回忆当时洪水来临的情景,贺芬仍心有余悸。洪水来临,村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岛”。停水、停电、手机没有信号,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动员大家,为确保安全,赶紧撤出村子。
当地政府对14个村1.2万名群众实施了转移,其中就包括渔樵村。5日晚,贺芬和其他村民一起,被转移到安置点,住进了一所学校。如今,贺芬在安置点过得很好,她告诉记者,“虽然受灾了,但政府一直在想着他们。”孤岛,不孤。
庄稼没了,家还在
昨天下午,蔡甸区四中,1000余名被转移到这里的村民正在安置点休息。学校门口一侧及院内墙角,堆放着大量矿泉水,不时有村民到这里取水喝。
家住九沟村10组的王重庆,穿着灰色T恤衫坐在屋里,华西医院的医生正在给他量血压。王重庆是6日凌晨4点多乘坐政府安排的大巴车过来的,他今年80岁,儿子在武汉打工,孙子在外面读大学,洪灾发生后,他和其他村民一样,连夜被转移安置到这里。临走时,老人仅带了一些换洗衣服,其他啥也没拿。
王重庆说,房子虽说没受损,但待在家里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地里的8亩玉米全被大水淹没了,“再有20天左右玉米就该成熟了,这下全完了,看着就心疼”。
“到达安置点后,政府就给我们发放了凉席和被褥等生活用品。”说到这,王重庆神情有了些许欣慰,他告诉记者,安置点吃得好,早晨有牛奶、面包,中午有肉菜,荤素搭配。
4层一处安置点,渔樵村6岁男童周子维,光脚站在凉席上,两个胳膊和双腿上,各自套着装牙膏用的纸盒。他摆出各种姿势,让一旁的妈妈用手机给他拍照。周子维说,很久没见到爸爸了,要拍照给他发过去。
72岁的刘庆福想回家,大水来时,他把电器等一些贵重的物品挪到了桌子上。昨天,刘庆福放心不下家里的房屋及喂养的小鸡,徒步趟水3公里回家,他希望洪水能够早日退去,“虽然庄稼没了,但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