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北京医联体实行三年 转诊量只占1/3000
医联体推进3年来,转诊量只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1/3000。北京市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昨天发布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编写专家认为,应允许居民跟两个以上医联体签约,并实行以医联体为对象的医保总额付费。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医疗质量、就医体验改善程度与投入高增长不匹配。看病难的问题总体上并未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新医改五年来,三级医疗机构的支出翻了一番多;而二级机构支出相对三级机构的比例从2:5急剧下降到1:4左右;社区卫生中心支出相比三级机构比例基本未变——医疗资源投入的倒金字塔结构并未改变,反而是加剧了。
在卫生总费用的政府支出、社会支出、个人现金支出三元结构中,社会支出占比在不断增加,政府和个人的现金支出占比在不断减少——但这二者的绝对数并没有减少,2010-2014年间个人现金支出从210亿增至305亿。同时,主要来自职工医疗保险费的社会支出绝对数增长得非常迅速,从405亿增至近900亿,这种增长给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转带来了巨大压力。
《报告》还指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医联体数量达到43个。但2013-2015年间,通过医联体转诊的只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约1/3000。报告认为,市有关部门没有提出对医联体推进、运转关键环节的具体指导意见,只是把区县政府列为责任主体,而且主要考核的是体现医联体个数的“签约率”,对于首诊率、转诊率体现医联体实际运行程度的具体指标也未提出考核要求。
《报告》编写专家建议,让每位居民可以在两个或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应的医联体中进行选择签约,社区卫生机构也可以定期重新选择要加入的医联体,从而形成两个层面的适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