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排爆上万枚 冒炮弹抢修生命线
第14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通过雷场安全通道。叶洋萍摄
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时刻。1990年4月,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简报上,首次出现了关于中国军人的消息——5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观察员抵达大马士革。这张特别配发了图片的简报,也成为中国军人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见证。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2015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大国重诺,世界喝彩。
如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回望历史,26载栉风沐雨,我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经历了兵力规模从小到大、部队类型从单一到多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维和军人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誉,并受到驻在国民众的由衷欢迎。
就在此时此刻,我军仍有2800余名维和官兵、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奋战在黎巴嫩、马里、利比里亚、南苏丹、苏丹达尔富尔、刚果(金)等多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杜照宇、江汉刚、石绍波、李根长……在异国他乡,一代代维和官兵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奉献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扛起了中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5月29日是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我军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历史,既是一段探索史,也是一段发展史,更是一段光荣史。即日起,本报“强军兴军 中国军队海外行动”专栏聚焦中国维和部队,敬请垂注。
维和档案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是我国向中东地区派遣的第一支维和部队,也是向海外派遣的第一支执行扫雷任务的维和部队。目前,在黎维和部队共410人,包括多功能工兵分队180人、建筑工兵分队200人、医疗分队30人。截至今年5月,共有4772人次官兵参加赴黎维和行动。其中,工兵分队发现、排除地雷和未爆炸物上万枚,并完成了大量营房、设备等维修任务;医疗分队接诊病人50000余人次。
有一种担当,在十载接力中不断延续。5月19日,我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官兵踏上飞赴任务区的专机。在未来一年里,他们将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执行黎以临时边界标定、道路修建、扫雷排爆、医疗救护等任务。
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大国之诺。自2006年以来,一批又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在炮火中坚守、在雷场上涉险,用中国军人的担当,在黎以边境“蓝线”上铸起了一座和平的丰碑。
炮火中的坚守
世界舆论称赞:这是一支热爱和平的军队,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坐落在地中海东岸的“东方小巴黎”黎巴嫩,曾是中东地区的一颗明珠。可惜的是,连年的战乱,让明珠蒙尘。
2006年3月,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和平之师,来到这片被战争反复犁耙的土地上。他们,就是中国首批赴黎维和部队。
正当大家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黎以冲突爆发了。“撤,还是不撤?”这是首批官兵到达任务区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炮弹在头顶上飞过,‘呜’的一声就没了踪影。”2006年黎以冲突爆发第一天,一名中国维和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然而,当国内征求大家意见时,维和官兵一致作出了响亮回答:我们是中国军人,要坚守维和战场。
很快,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黎以开战没几天,中国营附近一座桥梁被炸毁。上万黎巴嫩民众的逃生之路以及联黎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了。当时的联黎部队中,只有中国工兵具备野战开辟、修复通路的能力。
出动还是不出动部队?指挥长罗富强心中一直在反复掂量。出动,就可能有危险;不出动,无异于见死不救。“我们是来维护和平的,既然选择了坚守,就要有所作为。”官兵主动请缨,修复这条“生命线”,成为联黎部队中唯一一支在炮火中外出救援和作业的维和工兵分队。
喊出豪言壮语容易,真实的情形却异常凶险。车队刚驶出营区就遭遇炮火,炸点最近的炮弹距车队不到200米。道路修好一半,早就等候在旁边的数百辆黎难民车辆迫不及待地鱼贯而行。
就这样,在激烈的战火中,中国维和官兵冒着危险出动20余次,抢修和开辟道路160余公里,排除未爆炸弹287枚。
中国军人在战火中坚守的消息传出,世界舆论为之称赞:这是一支热爱和平的军队,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安南和潘基文两任联合国秘书长给予高度评价。安南在视察联黎部队时,还专门邀请我受过伤的维和官兵共进午餐。
不时爆发的武装冲突、雷场内数以万计的地雷……从第一批开始,每一批我赴黎维和部队几乎天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但一茬茬中国维和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军人的铁血担当。
刀尖上的舞蹈
10年接力奋战,完成190多万平方米疑似雷区和爆炸物散落区的探查,发现和排除各类爆炸物上万枚
今年4月2日上午,黎巴嫩提尔私立学校的50多名师生,来到中国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营区,参加地雷防范知识宣传活动。孩子们聆听地雷知识介绍、观摩扫雷机器人作业、参观扫雷图片展,在增强防护意识的同时,对来到黎巴嫩帮助扫雷的中国叔叔增添了敬佩之情。
时间回到黎以战火结束之时。战争留下的地雷和未爆弹依旧狰狞,当地不少群众因为误踩误碰落下了终生残疾,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扫雷排爆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是举世公认的高危作业。但为了帮助黎巴嫩民众早日驱散地雷阴霾,中国军人无所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
离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不远的日不肯村,一枚两米多长、重达2000磅的未爆航弹钻入油库地下,地面留下一个磨盘大小、深不见底的黑洞。排爆时,挖掘机挖了7米深都没有发现航弹的影子。冒着航弹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中国维和官兵连续奋战三天,挖掘近20米深,终于找到了目标。在确认没有危险后,官兵们用吊车将航弹吊起,运到2公里外的山谷销毁。
还有一次,我维和官兵受领为当地几个农场清扫子母弹的任务,在农场主伊斯迈尔的果园里,发现的第一枚子母弹就挂在农场大门旁的苹果树上。这一情景让伊斯迈尔倒吸了口凉气。那次,20名扫雷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伊斯迈尔家150多亩的农场上工作了3个多月,清除了200多枚子母弹。
第14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副队长彭寿聪,已参加了五次赴黎维和任务。被誉为“雷场勇士”的他,先后10多次面临生死威胁。一次,正当他将排出的子母弹轻轻放好准备运走,不远处的一颗炸弹突然爆炸,弹片飞溅到他的防护头盔上,“噼啪”作响,惊心动魄。
截至目前,中国赴黎维和官兵累计完成了190多万平方米疑似雷区和爆炸物散落区的探查,发现和排除各类爆炸物上万枚。
雷场上的比拼
创下多项扫雷纪录:速度最快,是联合国其他扫雷部队的7倍以上;质量最高,扫除过的雷场未发现雷患……
联黎任务区是联合国最为成熟的维和任务区之一,聚集着3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维和军人。“业务精、敢担当”,是友军对中国军人的由衷评价。
2006年,我首批赴黎维和部队进驻任务区。对于这支初来乍到的工兵部队,一些外军和当地民众持怀疑态度。我维和官兵边摸索边实践,仅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严格的考核,顺利取得资质认证,并撰写了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多年来,我赴黎维和官兵创下了多项扫雷纪录:速度最快,是联合国其他扫雷部队的7倍以上;质量最高,扫除过的雷场未发现雷患;成本最低,各类消耗不到联合国其他维和部队的五分之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扬威有赖真本领。每批维和部队出征前,都要按照“岗位任务需求、专业编制对口、能力素质突出、现实表现优秀”的原则选拔队员,组织针对性训练,通过量化考核实施全程淘汰。
2009年6月的一天,中国赴黎维和医疗分队来了一名特别的客人——专程前来表示感谢的法军卫生部长。事情要从两个多月前的4月3日说起。联黎部队西区法国营紧急向分队负责的二级医院送来一名意识昏迷、呼吸紊乱、浑身抽搐的年轻士兵。按照相关的谅解备忘录,医院并未配备螺旋CT、核磁共振等检查设备,接诊医生无法确诊病因。
此时,这名士兵生命体征非常糟糕:血压下降、双眼瞳孔不对称……在医疗分队队长范亚川的带领下,脑外科、麻醉科、中心ICU等多学科医生紧急会诊,从病人的表现及既往经验综合考虑,高度怀疑是癫痫和颅内感染。范队长当机立断,先静脉给药麻醉镇静,解决不明原因的肌体抽搐,全力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尽快后送到位于黎南部城市塞达的三级医院。
事实证明,在检查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医护人员的先期处置符合医疗原则,为这名法国士兵顺利返回国内继续救治赢得了时间。中国医护人员精湛的业务素质,赢得了各方的信赖。
“为祖国争光,为军旗添彩。”这是每一批赴黎维和官兵出征前的铿锵誓言。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他们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世界的优异答卷。
“和平之桩”的见证与诉说
■吕德胜
世界地图上,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有一条用蓝色圆点标注的断续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蓝线”——黎以之间的临时分界线。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扫雷作业开辟安全通道,在双方认可的点位栽设“蓝桶”。“蓝桶”,因其承载着和平的希望而被称为“和平之桩”。
站在黎以边境远眺,那一排伸向远方的“和平之桩”,见证着雷场变成良田,荒地变成牧场,病痛悄然消逝,欢笑重上脸庞,也诉说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与担当……
在“蓝线”附近,除了“和平之桩”,这样的见证还有很多:
中国赴黎巴嫩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区里,有一处扫雷排爆成果展示台,各种各样的弹片和残骸,无声地诉说着战火的狰狞、地雷的危险;
庄园主伊斯迈尔的果园门口,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着中国维和工兵排雷的日期、类型、数量。石碑默默地倾诉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见证着中黎友谊的深化;
……
为了世界和平,中国维和军人不远万里来到黎巴嫩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血与火的维和前线抛洒汗水和热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新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遇险不惧险”,中国军人不因艰难困苦而却步,不因死亡威胁而动摇,为黎巴嫩人民撑起了一片和平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