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谈地质灾害防治:看住地灾隐患 守护生命安全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郁琼源)“十三五”期间的第一个汛期正在到来,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在纪念“世界地球日”之际,就“十三五”地灾形势,今年汛期地灾防治等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基础逐步夯实 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
记者:目前地灾防治工作总体基础如何?
关凤峻:2015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造成287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比2014年分别减少25%、28%和54%。成功避让452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2万多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四川省全年死亡失踪3人,甘肃省全年地质灾害零死亡,两省均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值。特别是三峡库区,连续13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汶川、玉树、芦山、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继2014年后再次实现地质灾害“零死亡”。
总体来看,“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贯穿防灾全过程的综合防灾体系正在形成,防灾效果明显。完成1080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1:5万详查调查工作和15833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清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目前全国共有28852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
吸取经验教训 迎战“十三五”
记者:对将来一个时期的地灾防治,总体看形势和任务如何?
关凤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十三五”期间,将陆续上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叠加强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大挑战。另一方面,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的交叉和认定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隐患点数量动态变化,虽然通过综合治理核销了很多,但随着情况变化和调查排查深入,未来仍会增加。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1800万人和4858亿元财产的安全。众多威胁集镇、学校、医院、村庄等人员密集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部分矿山企业、施工单位还存在宿舍工棚选址不当、临灾避让意识不强、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等问题,导致矿山和在建工程等区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2016:一季度警号
记者: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如何?
关凤峻:2014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成为历时最长、强度接近于1997-1998年的又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受此影响,今年我国气象年景总体偏差,降水偏多,南北方汛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截至目前的地质灾害灾情统计,也印证了这种判断。与2015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3倍、2倍和1.7倍。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一是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威胁人员财产安全隐患点变化情况。二是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雨情、水情、震情,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派出专家指导和驻守。三是全面开展督促检查,推动相关管理部门和防治主体落实防灾责任和防治措施,督促建设、开发主体严防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灾害及导致人员伤亡。四是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密防范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今年要以汛期为重点时段,以三峡库区、西南山区、地震灾区为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旅游风景区等人员密集区,认真汲取近年来类似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教训,切实避免地质灾害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