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代表委员畅谈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军兴军,要在得人。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春风轻拂桃李枝,恰是新笋欲芽时。几天来,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一议题,军队代表委员纷纷抒怀献策。
以创新为驱动改革培养模式
3月5日,习主席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对此,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代表深有体会地说:“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锐意创新才能打开科技殿堂的大门。”
创新,让希望之花次第开放。这几年,正是创新驱动使第三军医大学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小班教学、出国游学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二重唱”;暑期学校、实验室轮转成为教学理念更新的新思维;直博生制、导师组制成为教学模式转变的新尝试。
怒放的希望之花,催生了繁盛的丰收之果。仅去年,第三军医大学就在全国临床技能竞赛、药学实验技能竞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上屡屡获奖,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多篇,博士生发表毕业论文影响因子显著提高。
“有了创新之果,更加坚定了走创新之路的信心。”罗长坤代表从中得到启发。他建议,军校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学习应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同时,要打破学科壁垒,开展综合化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钱学森之问”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拷问,曾让国内高校的教育者们揪心。军队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朱和平感慨地说:“‘钱学森之问’戳到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痛处,那就是创新不足。”朱和平委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院校、部队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某基地研究所所长谢虹代表,与朱和平委员的想法不谋而合。作为我军电子信息装备研究方面的专家,谢虹代表深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他说:“现在无论是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变化,还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非常快。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跟上时代。”
两个月前,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代表和他的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在此之前,马伟明代表带领的团队刚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创新,是马伟明代表的标志性符号。对于带队伍、育人才,他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要鼓励人尽其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领军人才,更要发挥人才的酵母作用,打造国防和军队建设最需要的创新团队。”
军队代表委员认为,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接续推进,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我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促使更多的创新之花绚丽绽放。
以质量为核心打造人才方阵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人才质量的标准?
三年前,习主席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军队代表委员认为,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军队人才建设质量有了“硬杠杠”。
这是一次未来之光和现实探索交融的生动实践。深秋时节,某军校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把学员拉到燕山深处,开展“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抗演练。演练没有脚本,所有课目都是随机设置。校方表示,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砥砺作战技能,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关键看是否符合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南京政治学院原院长蒋乾麟代表向记者谈了对军事人才培养的理解。他说,强军目标为我军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与部队对接、向实战靠拢、为战斗力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实战,育人要着眼打赢。”为此,蒋乾麟代表建议,军事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设计,都要多向打胜仗要求看齐,多与战斗力建设对表。
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委员同样积极呼吁实现教学内容与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对接。他建议抓好核心课程和教学想定建设,跟踪吸纳部队建设、战备训练、装备发展和科研攻关的最新成果,建立完善院校与部队人才交流、联教联训联考等制度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院子里是跑不出千里马的。”刘建委员说,军校教育可以结合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需要,尝试走开放式融合培养的路子,加强与作战部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摸索具体化、点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展开,加快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被越发急迫地提上日程。火箭军指挥学院教授张金成代表说,军队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助力搞好军事理论体系建构,从根本上为提升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这是一幅人才方阵和强军伟业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课堂虽不见硝烟,却是为打赢战争而设,是“以笔代剑”的战场。
“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军队代表委员表示,只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战化训练缺什么就研究什么,就一定能锻造出堪当强军兴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方阵。
以强军为牵引盘活人才资源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只有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把优秀人才放在吃劲、要紧之处,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擦亮打仗这个“选才刻度”,让用才的标准更加清晰。
信息工程大学原政委王义代表一直很关注军事人才资源的配置与使用问题。他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才使用上,应强化效益观念,做到聚焦强军、人尽其才。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我们培养的学员走出校门,能否都做到各尽其才?王义代表通过调研认为,在人才的使用和配置上,还有一些短板需要弥补。
“人才的使用,关系到军队的未来。”海军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范印华委员表示,人才是支撑强军兴军的重要资源,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牵引,多用战斗力的“尺子”量一量。
事业召唤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时势造就人才,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的空间。王义代表说,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下,对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急需的、有利的、不可或缺的人才,要千方百计保留好、使用好。
解放军理工大学原政委徐朝光代表建议,在人才培养、选拔、配置、考核与使用等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规范。
防化研究院研究员刘石磊代表认为,在人才管理与使用上应尽快完善配套措施,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性障碍,确保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益。
唯贤选人留人,以业引才育才。南京政治学院院长王树代表说:“培养符合强军目标要求的人才,贵在不停步、贵在能坚持、贵在有担当。”
人才兴,国运昌。如今,“十三五”的大幕正徐徐拉开,人才事业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军队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中,选人用人标准更完善了,特别是新型军事人才方阵的不断崛起,正在为强军兴军伟大事业持续注入“新动能”!
(侯磊 张旗 解放军报北京3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