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冲突家长帮“打回去”:或助长孩子报复心理

首页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孩童冲突家长帮“打回去”:或助长孩子报复心理

暴力本身具有传染性。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这不是遗传,而是后天的“培养”。

父母应明白,暴力不是一种公正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抬腿、勾膝盖、积攒力量、下脚一踹——袭击者动作“准确流畅”,似乎没有半分犹豫;

倒地、几欲爬起、终只得爬行——猝不及防的受袭者,可谓不堪一击。

不堪一击的原因很简单,脊柱受袭者只是几岁孩童,而施暴者则是一名成年男子。

近日,这则“东营男子踢打男童”的监控视频刷爆朋友圈,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视频显示,男童在某商场“淘气堡”活动区玩耍时不小心将一女童撞倒,两个孩子双双倒地。这时,坐在一旁的黑衣男子突然起身狠踢男童后背,之后男童倒地大哭,而黑衣男子却置之不理。目前,袭击者已被行政拘留。 

“一个成年人直接动手打别人的孩子,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家长,也不管你的孩子受到了多大委屈,都不能把自己降格为未成年人的对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李玫瑾说,作为家长,首先要有来自于成年人的自尊,从而对孩子做出应有的教育、指导、管理,用成年人应有的姿态、合理合法的手段解决孩子的冲突。

遗憾的是,孩童玩耍过程中发生冲撞甚至冲突,家长不冷静处理的事情近年来屡屡发生。

“暴力本身具有传染性。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这不是遗传,而是后天的‘培养’。”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皮艺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家长“以暴制暴”升级

一名黑衣男子手持1米多长的刀具冲入小区,4名男子持刀紧随其后,5人持刀猛砍一名男子,还将一名女性打倒在地后继续殴打,整个过程持续数分钟。

这并非恶势力团伙打斗情节,而是去年9月初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平常人家的事件,起因只是两家孩子之间的吵闹。

“我家孩子上四年级,他家孩子上二年级,都在同一所小学,平时也常在小区里一起玩耍,有时会发生吵闹。不久前,孩子告诉我和妻子,因为和对方家的孩子争吵,对方妻子骂了他。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对方妻子因为孩子的吵闹,时常辱骂我孩子,我妻子出于气愤也教训了他家的孩子,一来二去双方心里都有了怨恨。”这是其中一名家长对动刀原因的讲述。

从口角之争到刀光剑影,面对孩子的冲突,家长们似乎越来越“坐不住”了:

2015年10月12日下午5点左右,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一幼儿园开完家长会后,两名小朋友推搡,结果引发双方家长不理智行为,由争吵升级为动手。冲突中,一方小孩的爸爸被刺中两刀,另一方小孩的妈妈被啤酒瓶砸中,面部多处划伤;

2015年11月21日下午,也是在游乐场“淘气堡”活动区,只不过地区换成了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两个幼儿园的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发生冲突。随着“战事”加剧,双方家长开始助威自己孩子“打回去”,甚至加入了混战。最终,其中一名家长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出手打人,被警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14天拘留;

2016年年初,早教中心内,一名两岁小男孩用玩具砸伤一名3岁女孩的眼角。次日,女孩父亲在早教中心得知具体情况后情绪失控,当着老师的面,冲到涉事男孩面前连扇三巴掌;

……

北京市丰台区某幼儿园的张永丽老师向记者分析说,孩子之间冲突,有的家长觉得这是比天还大的事。一旦孩子被打了,他们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找幼儿园老师或别的小朋友家长理论,甚至给孩子传授各种打架“诀窍”。

“在这件事情上,家长应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永远都存在,这是儿童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成人如果强加干预,肯定是不恰当的。如果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侮辱,要以牙还牙,这种心态是会遗传的,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因为这可能助长孩子的报复心理,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

在皮艺军看来,家长以暴制暴的方式,会让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法。

具有“传承性”的暴力

精神萎靡,神情一反常态,任凭怎样的劝说都不愿再踏进学校一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沉不住气的家长把李畅(化名)送进了崔明所在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花了很多时间,李畅才将原因全盘托出。”崔明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帮同班同学出气,这个读初二的女孩子在厕所里打了隔壁班女生一巴掌,还将这名女生的裤子扯了下来。

没料到被欺负女孩的堂哥为了“惩罚”李畅,竟对她拳打脚踢甚至扯掉外套,拿洗发水往她身上乱倒。

“我们在后期的了解中发现,因为个头大,有点男孩子气,李畅平日都是‘大姐大’,在班级、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同学,拉帮结派,如果姐妹被欺负了就替她们出头。谁知这次反被人欺负了。”崔明说,李畅这种“打人为乐”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长的暴力,“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爸爸也经常打她。她上幼儿园就开始经常打人,现在被高年级的人打后,才很恐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的举动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示范作用,如果这种示范作用让孩子看到了暴力的作用,暴力就可能成为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办法。”皮艺军向记者分析,根据精神分析学,当一个人在成年人期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医生一般都要问他在童年是否出现心理创伤或心理刺激,“如果家长之前出现冲突、打骂、冷暴力,就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家长的暴力冲突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儿时受到的创伤在成年时爆发。儿童受到刺激和暴力相关,成年后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这是心理欠缺产生的影响”。

对此,李玫瑾也向记者提出,孩子是家长的模仿者,如果家庭的教育有暴力倾向,那么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出现相似的缺陷。

“犯罪学研究中,暴力的家长就会产生暴力的孩子。暴力本身具有传染作用,因为他没有理性的教育也没有用调节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只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路,只要遇到矛盾就用拳头解决问题。”皮艺军说。

“传承性主要还在于示范。暴力行为和人的情绪有关,而情绪则涉及到人的生理问题。暴力和早年抚养有关,同时也和人的遗传有一定关系。”在李玫瑾看来,如果在早年抚养中有很好的抚养过程,这种暴力型会得到缓解。如果父母很暴力,并没有意识到会将暴力传递给孩子,会加重孩子的暴力行为,“不能完全说是遗传,但是遗传有一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早年的抚养过程。有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攻击性,这个攻击性有时是得到家长认可的,觉得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就不用管他”。

李玫瑾认为,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吃亏就可以了。“现在不吃亏,等孩子养成习惯后很容易成为伤害别人的犯罪人,所以现在就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养成习惯后在家庭中也会有所体现。应该让所有父母明白,暴力不是一种公正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目前,这样的共识在很多家庭中是缺少的”。□记者 赵丽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